我们的办报之路(三十)
张占芝
谢谢各位师友能和我一起关注《旅游与收藏》的第32期。这一期一共是两版,信息量中规中矩。在第一版的左下角,刊登了郑州李燕明、杨振中二位集友到长春访友的消息。那个时候券友之间是很少走动的,券友来访真算件大事,所以刘主编谈论起此事时还是记忆犹新,三十年过去了,二位的长相他都能描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李、杨二位老师都在郑州机务段共事,同事又是好友和券友,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可能咱们许多师友都幻想过,身边的好友能与自己一起搞收藏那该多好,可是这种美好的亊情却很少遇到。
又过了一段时间,杨振忠老师的小孩在吉林市上学,来看孩子时都要在长春市站一站,去刘府交流一下,还送一张美照留做纪念,这么多年刘主编一直珍藏着,今天也请各位师友欣赏一下杨老师当年的风采。
前些期小报,经常能见到四川内江王飙的名字,广告信息量名列前茅,但都和门券没关系,是旅游图方面的。由于当时的小报已转向,专为门券收藏服务,王先生也发个为大家代购门票的广告,不知他只是代购还是自己也集门券了。这对我们也是个提示,有许多收藏爱好者收藏项目是不固定的,只要我们加以影响,他们是会来“投诚”的,以便扩大我们的队伍。
我注意到那时四川的《门券寻踪》就存在了,什么时间创的刊不得而知,至少也有三十年了吧,现在还在办而且越办越好。不过刊名有券、票之分,是否出自一人之手还真不好说。如果是一个人所为,用田径运动的术语讲是有耐力的运动员,看来该刊不仅仅是有耐力,而且取得了好成绩。办过报的人都深有体会,能做到三十年如一日真不简单,必须为他们鼓掌。
国内首家《收藏》杂志在西安诞生,这是收藏界的大事,收藏爱好者争相订阅。据说后来发现里面大多内容是为古玩钱币服务的,和这些玩纸片子的人没什么关系。慢慢地从失望到自卑,到现在才恍然大悟,我们忙活了一辈子,在那些有钱人眼里根本不是收藏,只是沾边蹭蹭热度。
为大众收藏服务才是正路,千百万的读者在平民百姓这边。有钱人可以赞助办杂志,但他们的影响是有限的。虽然我们拿出毕生的藏品也不敌有钱人把玩的一个小物件。但通过我们的收藏,在丰富藏品的同时也增长了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是国家所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