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券研网
朱炼炼
券研网再次面向全国券友征文,主题是“情寄券研网”。我第一时间想到,在券研网十周年时,我好像获得过一个什么奖证,那是密切联系的唯一物证。翻箱倒柜找出,却是一纸感谢信和请柬,见图一二。
图一(上)、二(下)
前文我说过,我和券研网联系并不紧密。我查找邮件,发现我和券研网的邮件最早是在2007年11月4日,那里第一次显示王建池站长向我发来推荐稿,推荐承德协会会长杨帆老师的《喜读》,是一篇关于我会会员周建钢在券研网上发表的小说“疯得板”读后感。当我在券研网追溯相关链接时,却因为2007年7月到12月券研网资料断档,而无法形成闭环。
带着问题我向王老师请教相关情况,王老师十分耐心地解答了我的提问。我想其他券友也会有兴趣,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武汉门券协会在2004年创办了《楚天券游》网站,应该是比较早的。随后有不少券协或个人创办网站。王老师也于2005年开始筹划网站。他是有考量的,要有别于其它网站的一般性门券展示和交流,而以“门券收藏研究”作为网站的办站主旨,所以取名叫门券收藏研究网。王老师的第一个部下是他的待进门待考验的姑爷丁华能,小伙子负责网站系统的技术保障,2005年年底先把网站架子搭了起来,2006年2月12日举办了由市政府网信主管部门、市文联、市藏协、市集邮等兄弟收藏协会领导参加的“门券收藏研究网开通演示通报会”,宣布网站正式开通运行。姑爷至今仍然是王老师的得力助手,保障着网站安全运行。其他助手则是保定券协当时的领导彭森、陶万春、王建等,这里王老师还动员了老伴,她也是一把摄影和编辑的好手。随着网站版面的不断扩展,编辑部的人员也由保定本地券友陆续聚合到张景生、陈捷等全国各地有志向有兴趣的近20位券友加盟。
来自券研网
编辑部扩大了,形成了正规媒体的管理制度。券研网的组织架构是,编委会领导下的站长(总编辑)负责制,编辑部对各位编辑实行分工负责制,各栏目的编辑各司其责。然后还有特邀编辑、系列专栏撰稿人、特邀通讯员和网站其它撰稿人等。如此清晰的架构在全国券友网站可以说独此一家了。
说到王建池老师,我就想到另一位王老师,王运明。我惊奇的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有着非同一般的凝聚力。一个领导着门券队伍,一个领导着门券网站编辑队伍。因为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知人善任,打造的团队能干事能成事。还有一点就是他们本身舍得付出,坚守初心不变。
券研网实行总编负责制,主页栏目一定是由总编或副总编把关才能发表。把握政策性,弘扬主旋律,维持网上和谐。这是必不可少的,我有深刻体会。几年前,我在武汉一知名网站当杂谈版主,因版主间的观念不一致,各种杂文充斥网间,最后因失控导致专栏关闭,整个网站歇业。
另外,我咨询了几个小问题。
券研网的服务器受制于人,和其它的网站一样,常常有资料莫名丢失。所以2006年开篇的界面已经没有了(非常可惜),中间也时有资料丢失,前面我要找的资料也断档而永久丢失。
我说大家习惯于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券研网在今年成立十六年之际发起征文,是惯例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呢?王老师告诉我,近些年编辑们和部分券友都认为有必要每年在生日这天庆贺一下,借机组织征文、诗词品赏等活动,既给大家提供了练笔的机会,也抒发了感情,所以改成年年庆,只是形式有区别。
我对王老师每天凌晨三五点发文有些担忧,他说这是部队养成的习惯,办事规规矩矩,脑筋有事就一定要做完做好,也就管不了时空了。早发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第一时间告之撰稿人,看还有没有问题,便于及早修改,保障作品以最佳效果展示给券友。后来有券友提出通过微信分享时的声音有可能影响其他人休息,王老师便及时推延了。说到睡不着,这是上年纪人的通病。我也是,醒来就想各种办法再入睡,甚至采用数阿拉伯数字的蠢办法,但是一样想到天亮。不过我和王老师的格局就差太多了。
券研网做成今天的规模,想必券友们和我一样,希望她能更进一步。正是:燕赵旌旗扬,券研前景旺。我们一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