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阳子说申道沪之(一)
上海文化之根的由来
——广富林文化遗址介绍
上海 李金燕
魔都上海不仅有南京路、外滩、城隍庙、东方明珠、金茂大厦这些地标,更有文化传承几千年,外地游客却少有知道的地方,且听“阿拉”这个新上海人与您分享,各位看官,菜来了……
“上海”名称的由来:吴淞江上游为“上海浦”,下游为“下海浦”,后来“下海浦”不用了,而“上海浦”中的“浦”字又省略,故名“上海”。
沪、滬同字简繁,滬是上海渔民捕鱼的设施,故简称“沪”。
春秋战国时期,上海一带是楚国公子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所以上海又称“申”。
“魔都”是西方人对于上海的称呼,因20世界初旅居上海的日本作家村松梢风的畅销小说《魔都》而出名。
上海之根在松江,在广富林遗址被挖掘后得以证实。今儿个,我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广富林文化遗址。
广富林遗址位于上海市松江区方松街道广富林村北侧,今龙源路西、银泽路南、广富林路北、辰山塘东岸。
1958年,当地村民在开河时发现了广富林古文化遗址,之后共进行过四次考古发掘。第一次是1961年9月,经考定,广富林文化遗址早于马桥遗址,又略晚于崧泽文化遗址中层,为良渚文化遗存。广富林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广富林遗址的文化层分为三层:上层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文化层、中层为夏商时代的马桥文化、下层为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层。
遗址分为南北两个片区,建有广富林考古遗址展示馆、广富林文化展示馆、陈子龙纪念馆、古窑展示馆、木艺展示馆、墨宁国乐展示馆、古陶展示馆、以及知也禅寺、名人墓、音乐喷泉、博物馆、交流中心、藏书阁、富林塔、演艺中心等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每处都有历史源远,我重点要说的广富林考古遗址展示馆、广富林文化展示馆。
广富林文化展示馆位于水下,其一座座的建筑仿佛金字塔般的屋顶漂浮在富林湖中,与周围环境融合,勾勒出美丽的画卷。馆内以“时光之旅”为理念,进入展馆就是向下向下,一步一步的走向远古,一个一个墓坑里,展现的是先人们的一些祭司活动场景,此刻,光线还可以,虽说分散着十几个假人衣着还比较鲜艳,但内心有点怕。再往前走,光线越来越暗,结合现代视听技术,设计广富林考古记忆、上海成陆演变、先民活动到来、城邑特征形成,等见到了大清时代的建筑,松江县府扑面而来的市井信息,小馄饨摊、酒馆、松江火车站等,温暖的黄色灯光,感觉心里舒服多了,再往前走是上海城市崛起、走向未来明天等场景,这种让游客穿越式参观,在时光隧道中体验和阅读上海这座城市,比较新颖。现在进馆的人少,胆小的一定要有伴。
广富林考古遗址展示馆位于广富林文化遗址核心保护区北面,总建筑面积约为12300平方米,内部展示空间2960平方米。展馆内设正厅和“文明之源”“城市之光”“历史之脉”三个独立展厅。整个建筑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考古发现的陶罐,半埋在泥土中的样子,由三个罐体和五片陶片构成。
三个展馆展示此处挖掘出来的部分实物、正面是视频在循环播放,介绍广富林考古发现历程,文物本身和背后的价值。我待的时间短,看到青铜器是复制品,不知道原物放到哪个更重要的馆里去了,没有听到关于这个的说明。
遗址展示馆有一条小河环绕,河对面就是遗迹核心保护区,159组文物珍品大都是从这里挖出来的。
在广富林地区以东汤庙村遗址,发现的五千年前的古石犁,是全国迄今出土的两件古梨之一,证明了这里已由耜耕进入了梨耕生产。另一件重要器物甗,它实际上是一套蒸锅,兼具灶和锅的双重功能。可以推断,先民们的饮食结构已经彻底改变,这里发现的干栏式建筑,说明当时的先民已拥有抗避水患的造屋技术。白天,富林湖中央的音乐喷泉沉在湖面之下,夜晚,数百个喷泉口浮出水面,伴随着音乐和光电,演绎出气势磅礴、惊艳梦幻的场景。背景便是广富林建筑,形成时空穿越和古今对话,飘逸的水雾和湖水波光更增加了一份迷人和神秘。
通过参观,让你亲身体会:先有松江府,后有上海滩。
去年去时还要大门票,这次去大门票取消了,进哪个馆买哪个馆票,我介绍的这两个馆正常门票30元一张,60岁以上半票,票是机打的,票面图案都是一样的,反面的二维码能够表明是哪个馆吧,我介绍的这两馆全票是30元一位,最便宜是的陶馆5元一位,因时间紧没去。
草于2021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