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事游痕:到湖南醴陵(14)
张占芝
从锁江楼出来往前一走就是琵琶亭,在那里有个奇怪的现象,购票只能用微信购买,不管是什么游客都不收现金。这样的事情谁见过,重点在“一律”上,那么老年人不会使用微信怎么办。如果防止内漏有很多的办法,如果是想赶潮流,可能不是从他做起的地方。多亏儿子去了,用他的手机购买了门票。至于带不带存根连想都不要想,工作人员表情僵硬,如临大敌一样。
儿子这一路一般的景点都不进去,不知为什么对这个琵琶亭这么感兴趣,拍照也十分的主动,我看没有这个地方一定会和他房大大在宾馆看行李了。
琵琶亭始建于唐代,原在九江城西长江之滨,即白居易送客之处。但历代屡经兴废,多次移址。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 年)重建,这次重修是由著名制瓷大师,历任淮关、九江关、奥海关监督,兼督陶使沈阳唐英主持,清代《冷庐杂识》载:“乾隆癸亥(1743)观察沈阳唐公英重修,增建高楼,题额曰‘江天遗韵’。壁刊白傅遗像,是南薰殿本。。登楼四望:前临大江,后对庐山。左则古寺千重,右则人烟万井。楼下回廊旋烧,境极幽旷。游人题咏甚多,观察有句云:‘今古商船多少妇,更谁重此听琵琶?’殊寓感慨。”至咸丰年间(1851~1861年)又遭兵毁。
1988年3月新琵琶亭建今址。琵琶亭占地面积33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整个庭院采取中轴线对称布局,分主亭、左碑廊、右碑廊三部分,主建筑琵琶亭座落在临界江七米高的花岗岩石基上,亭高20米,双层重檐,悬挂着刘海粟大师题写的 “琵琶亭”金字大匾额,亭台气势磅礴,熠熠生辉。亭前大门照壁上有毛泽东墨迹《琵琶行》巨幅贴金大理石碑刻,上刻《琵琶行》长诗,全文共616字。亭院正中,矗立着汉白玉白居易塑像。亭院两旁建有碑廊,镶嵌着历代诗人题咏 琵琶亭诗赋共56块碑刻。 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长恨歌》,是各有独创性的名作,成千古绝唱。有道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此后,一直传诵于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我们能有机会游览琵琶亭,体味诗人所写的意境,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亦为人生快事。
我们坐车从琵琶亭到了烟水亭,不巧的是维修不开放。还好地方不是很大,大家熟悉的景物都能拍得到,也算来过一回。
烟水亭,位于长江南岸的甘棠湖中,为九江市著名景点之一,相传为三国时名将周瑜的点将台故址。
唐代诗人白居易始建亭湖中,取其《琵琶行》诗句 “别时茫茫江浸月”,称“浸月亭”。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在九江讲学时,又在湖堤上另建一亭,取“山头水色薄笼烟”诗句,名“烟水亭”。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亭皆毁。至明末,重建烟水亭于浸月亭旧址。
孙会长导航,见能仁寺离的不远,我们就沿着湖边前行。湖边这段路走完时,又问了一下路人,见她所指的方向看见庙宇式的建筑,可到了跟前一看并不是能仁寺,再往前走越看越不像目的地,又把手机掏出来看,怎么越来越远了,这才知道我们走反了方向。当时每个人都精疲力尽了,再走来回路更是雪上加霜。更可恨的是回来这段路没有公交车,也见不到出租车,只能用两条腿量。其实那段路也不是太远,但在我们的记忆中却十分漫长。从这件事上应该有个教训,当地人指的路不能全信,不是说人都那么坏,有的当地人对小景点,特别是寺庙的名称记得不是那么准,指错路也是难免的。
还好我们到达能仁寺时,并没有超过计划的时间。能仁寺,位于浔阳区庾亮南路,是一座古老的寺院,深红色的山门围墙上,书写着“南无阿弥陀佛唵啮”八个大字。
能仁寺,是九江市三大丛林之首,是1983年国务院确定的汉地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能仁寺旧名承天院。据载始建南朝梁武帝年间(502—549),唐大历年间重建。
能仁寺,北宋庆历间,南宗南岳法系十二世白云端禅师来院主持。他一面鸠工庀材,扩建殿宇,一面开堂示讲,传灯阐教,一时众如云集,承天院亦声名藉甚。元至正十二年(1352)因战火而毁。
能仁寺,明洪武十二年(1379)又建,弘治二年(1489)改为今名。清咸丰间又毁。现建筑多为清同治九年(1870)重建。
寺中的大胜宝塔是九江市的标志,明洪武十二年(1379)建。清咸丰三年(1853)被拆毁三层,同治九年(1870)由九江兵备巡道景福倡修。塔为砖石结构,七级六面楼阁式,通高42.26米。塔门朝西,从第二层起,每层六面均有门,三实三虚。
塔内有砖砌梯阶,如此可盘旋而上。此种塔梯结构在我国众多的古塔中,仅为一例。登塔眺望,浔城风光尽收眼底,匡庐雄姿历历在目。
八一起义策源地纪念馆,在24师叶挺指挥部旧址。1927年党领导的八一起义在南昌举行,其中“南昌起义”的提出、酝酿、策划、制定纲领,召开几次会议以及起义部队集结等等都在九江。当时贺龙的国民军第二十军指挥部驻扎在今柴桑小学里,叶挺指挥部驻扎在今解放军171医院内。
参观完八一起义策源地纪念馆,我们打车回火车站与房书记汇合,坐高铁较晚的时候到达了江西省新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