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说东北景点的沿革(69)嗄仙洞
张占芝
“嘎仙”是锡伯语“部落、故乡”的意思,是鄂伦春语“猎民之仙”之意。
嘎仙洞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嫩江支流甘河的北岸,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拓跋鲜卑的发祥地,鲜卑族是中国古代东北的少数民族之一,现今鄂伦春自治旗的嗄仙洞即为著名的“鲜卑石室”,即拓跋鲜卑的祖庙所在之地。
嘎仙洞为一天然山洞,洞口在高出平地约25米的峭壁上,方向南偏西30°,主洞长92米,宽28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最高处达20多米。西北有一向上的斜洞,坡度约20°,斜洞长22米,宽9米高7米。
鲜卑族世居中国北方,并创建了北魏王朝,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
当考古工作者在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处的嘎仙洞石壁拂去1500多年历史和尘埃后,201字隶书《祝文》难以置信的出现了,这一发现正好和《魏书》相印证,《魏书》说:凿石为祖宗之庙。不过人们认为,此话之意是在天然洞底后15米处凿的3个小洞,因3小洞的排列,高度、大小有明显的设计痕迹,而大洞洞口丑陋,无碎石现象,且工程极大,非人工所为。
1980年7月30日,考古工作者在洞内发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公元443年(太平真君四年)派遣中书侍郎李敞祭祖时所刻的祝文。祝文刻在距洞口很近的西侧石壁上,共19行,12个整行,每行12至16字不等,余为半行,为抬头别行与题名。汉字魏书,隶意浓重,古朴雄健,全文201字,字体古拙,介于隶楷之间。
这一重大发现,证明了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拓跋鲜卑的祖庙石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