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说东北景点的沿革(70)朝阳北塔
张占芝
朝阳北塔位于辽宁省朝阳市慕容街北端。因市内原有三座古塔鼎足而立,依其方位,俗称北塔、南塔、东塔(已倒塌)。朝阳北塔即是典型的佛舍利塔。该塔为方形空心十三级密檐式砖筑,高42.6米,由夯土台基、砖台座、须弥座、塔檐和刹顶等部分组成,其主体结构塔身上四面砖雕四方佛、八胁侍菩萨、二十四飞天、八大灵塔及塔名等图案,精美异常,引人入胜。
朝阳北塔的前身——“思燕佛图”修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85年前后)。该塔是北魏文明皇后冯氏在三燕龙城宫殿——“和龙宫”旧址上,为其祖父北燕王冯弘祈寿冥福和弘扬佛法而修建的。“思燕佛图”为木构楼阁式塔,后毁于火灾。
隋文帝仁寿年间诏命在“思燕佛图”台基上重建成密檐式砖塔,称为宝安寺塔。唐天宝年间曾修饰一新。辽初和辽重熙十三年两度维修,更名为延昌寺塔。形成了现今以三燕宫殿“和龙宫”夯土台基为地基,北魏“思燕佛图”的台基为塔基,隋唐砖塔为内核,辽塔为外表的朝阳北塔。其独特的“塔上塔”、“塔包塔”的构筑形式,以及“五世同堂”的悠久历史,十分罕见,使北塔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第一塔。
考古发掘表明,北塔地基是三燕时期和龙宫宫殿的台基。朝阳古称龙城,是三燕(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后燕和北燕)时期的都城。前燕为鲜卑慕容氏所建,慕容皝于东晋咸康三年(337)称燕王,并于咸康七年(341)营建新都龙城(朝阳城前身),《晋书·慕容皝载记》(东晋永和元年,345年):“是由黑龙白龙各一,见于龙山,皝亲率群寮观之,去龙二百余步,祭以大牢而龙交首戏翔,解角而去。皝大悦,还宫,赦其境内,号新宫曰和龙(即和龙宫)、立龙翔佛寺于山上。”至此,龙城成为燕国国都之始。由此也可以说明以慕容皝为首的鲜卑贵族已有崇拜佛法的了,由于他们的信仰民众也有信奉者,佛教逐渐流行起来。
前燕于晋太和五年(370)被崇佛的前秦苻坚所灭。至太元九年(384)慕容垂建立后燕定都中山,隆安元年(397)移都龙城,史称后燕。后燕统治者贵族等都基本崇信佛法,敬重沙门,并建佛寺。《晋书·慕容垂载记》载,太元二十年(395)慕容垂遣太子宝(慕容宝)率军伐魏,遭遇参合陂之战:“十一月,燕军至参合陂,有大风,黑气如堤,白军后来,临覆军上,沙门支昙猛言于宝曰:‘风气宝训,魏军将至之候,宜遣兵御之。’宝笑而不纳。昙蒙固以为言。”慕容宝及属下仍疏于防备,终至惨败而归。由此可知,支昙猛能参与后燕军国大事,必是统治者有一定的信仰,同时支昙猛也是高僧。那么佛教在当时贵族的提倡和扶持下,民众信仰已相当普遍。
北燕为鲜卑化的汉人冯跋所建,西燕灭后,冯跋东徙龙城,为后燕禁卫军将领。慕容熙荒淫无道,407年4月冯跋杀他后,拥后燕主慕容宝之养子慕容云为主,冯跋为特使。409年10月云被其宠臣离班所杀,冯跋又杀离班,自称燕天王,仍以燕为国号,都为龙城,史称北燕。
北燕时期佛教兴盛,高僧继起。据《高僧传》等史籍所载,北燕高僧有达5人之多,北票西官营子发现北燕冯素弗墓“出土一件压印佛像纹饰的山字形金饰,证明北燕冯跋弟冯素弗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因此著名佛史专家汤用彤先生认为‘北方佛法三宝兴隆之地,当推凉、燕、其实据在幽燕者冯氏(史称北燕)……’”。可见北燕统治者不仅自己信奉三宝,而且还大力提倡扶持佛教。而从北塔下面的8米多高的夯土台基和东晋风格的龙风形柱础石等遗迹,可以看出它就是前燕慕容皝建造的和龙宫殿基址。和龙宫成了北塔的第一世身。
朝阳北塔的第二世身应该是北魏时期的“思燕佛图”。朝阳北塔塔基中现存北魏时期夯土和木塔柱洞等结构,即是“思燕佛图”的遗迹。
北魏孝文帝太和年前(485—490)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在三燕龙城和龙宫殿旧址上建造木塔——“思燕佛图”。
据《魏书·皇后列传》,文明皇后冯氏乃北燕王冯弘子朗之女,临朝听政之时,于孝文帝太和年间(480)为了祭奠先祖弘扬佛法“立思燕佛图于龙城,刊石立碑”。
这也是北魏王朝在东北地区建造的一座皇家佛寺,后毁于火灾。
隋文帝仁寿二年(602)营州官民僧俗得到隋文帝颁赐的一颗佛舍利,因而奉诏在烧毁的思燕佛图基础上,重新建塔安葬,此塔为方形空筒式十五级叠涩密檐式砖筑佛塔。隋文帝从小在寺院长大,印度高僧曾送他一包佛身舍利,称帝后,他将舍利分赐天下113个州,并令全国选53州建灵塔供奉舍利。当时朝阳为营州,也有机会获得舍利,有北塔地宫中辽代再葬时的题记碑文为证,为:“霸州邑众诸官,同共齐心结缘,弟三度重修。所有宝安法师奉随文帝敕葬舍利,未获,请后知委。”而且在《续高僧传》卷二十六载:“仁寿二年,奉敕置塔于营州梵幢寺,即黄龙城也。旧有十七级浮图,拥在其内,安置舍利,当夜半上并放白光。状如云雾,初惟一丈。渐大满院。明彻朗然,良久及灭,前后三度相类并同。”那么隋代梵幢寺塔也就是朝阳北塔的第三世身了。
朝阳北塔的第四世身应该是唐天宝年间的开元寺塔。唐天宝年间(742—756)营州柳城人又奉诏对隋代重建之舍利塔进行修缮。当时李隆基下旨令营州刺史安禄山重修此塔,并更名为开元寺塔。这可从塔基细绳纹砖由里到外的第二层砖得到证实。朝阳唐代称为营州,此层砖的规格大于第一层隋代而小于第三层,此时营州城里的隋塔经过二百多年的自然和人为的损坏,部分砖已脱落,因此进行了第二次修复。
到了辽初,辽太祖神册元年(916),首任霸州彰武军节度使,韩知古奉太祖耶律阿保机之诏命,修葺柳城,建置霸州,并同时整修了开元寺塔,改名为延昌寺塔。并于辽重熙十三年(1044)四月八日最后竣工。也就是我们如今所看到的朝阳北塔了。
在这五个时期,北塔所在地都曾被皇家视为圣地,而的朝阳北塔也因它是以三燕宫殿“和龙宫”夯土台基为地基,北魏的“思燕佛图”为台基,隋唐砖塔为内核,辽代佛塔为外表的“塔中塔”“塔包塔”的构筑形式,成为世界上的五世同体的古塔。
燃灯佛为过去佛中之最著名者,在诸经论中颇多以此如来为中心而说其前后出现诸佛之事例者,如《无量寿经》:“谓过去久远劫,锭光如来出世,教化众生,其后历经十劫,依次出现五十三佛,最后之世自在如来时,有法藏比丘修因行而成道者即为阿弥陀佛如来。”《大悲经》卷三(殖善根品):“谓此如来以后,有莲华上佛乃至过去七佛等,总有十四佛出世。《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七十八更说释尊三阿僧只劫曾遇七万七千佛,其中之首位即为燃灯佛。”依照佛教劫世的理论,燃灯佛为过去庄严劫佛,距今至少有2900亿年(劫是时间单位)。
释迦文佛在因地亲见锭光佛,亲得佛授记,成佛灭度后,还可以与自己的导师锭光佛同处一市,北塔与南塔遥遥相望,因缘殊胜,无处可比,真乃世间之最殊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