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办报之路(三十三)
张占芝
时隔两年多,刘主编不知做了个什么梦,又办起了门券报,他在小报里说他又开始集门券了,已经有半年的时间。看来门券收藏是有魅力的,不管他走多远,还得乖乖的回来。不过这次改头换面了,报的名字叫《长春门券》,主要是为长春券友服务的,目的是通过小报,让身边的券友了解外边的事情。
刘主编的人缘好,单位很多年轻人喜欢围着他转,更有几位喜欢收藏,也包括门券。在特别鸣谢栏里的头一位,就是我们单位的业务员王佩茹女士,还真是块收藏的料子,遗憾的是这个人因病去世了,不然她收藏门券肯定会有作为。
我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刘主编办的报纸里,虽然我们相识已经十多年了,但在收藏方面他并没有看好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在以后的收藏日子里,就是这个没太注意的人,一直伴随着左右,和他一起做了许多收藏方面的事情。而那些认为有培养前途的人,全都半途而废了。其实我的收藏爱好并不是在刘主编影响下形成的,从小我就喜欢留着各种纸片片,包括邮票、烟标、糖标和门券,当看到我的藏品时把刘主编吓了一跳。
刘主编集门券的速度为什么这么快?他有一大法宝,门券来源并不局限在门券券友,很多都是来自单位的同事,特别鸣谢栏里的最后一位是卢海林,卢哥上山下乡时是集体户的户长,那个时候是厂社挂钩,户里的同学都是博物馆系统的,回城后都是干这一行,想要门票是应有尽有,同外地券友交流游刃有余。还有就是他接触过许多收藏界,好友也特别多,有时门券都成堆的增送。
刘主编有点儿小学图画课代表的底子,在这期复印的小报派上了用场,总体看上去设计的还算可以。
时间过得真快,那时才有建中日共建友谊园的设想,如今在动植物园中的小园已经过时了,手勤快点就可能扒掉了,有一段时间进这个园还得用门票,正经红火了一阵子。
从《长春门券》以后就脱离了那个装订的本了,都可以扫描展示了,我尽量把尺过放得大一些,大家可以直接观赏到小报的原貌。但在网上看可能不太协调了,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