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办报之路(三十四)
张占芝
不知什么原因,新版的《长春门券》刚一露脸,又是半年的时间才出下一期,可见一份小报的复出是多么的不容易。在那半年时间里刘主编实在是太忙了,先是组织成立了吉林省烟标收藏爱好者联谊会,举办了东北第一届烟标拍卖大会,随后又回迁裝修房屋,建立了东北烟标收藏馆,看看他半年干了多少事。把烟标那边安排好,又有闲心惦记门券这边的事了。
当时吉林省烟草专卖局对《东北烟标》报给予了大力支持,办公室主任指定专人为其打印报纸,报头的特约主编刘广军就是烟草局的工作人员,在帮助打印烟标报时,也答应做《长春门券》的活,下一期就是当时很时髦的胶印小报了。
在第二版以整版的篇幅复印刊登了96评选十佳券刊的消息,成立了全国性的评选活动筹备组。我猜这是受刘主编93评选的启发,因为那一次的效果实在是太好。可这一次想达到同样的目的就不容易了,因组织者把自己办的报也列入候选名单,想想看这样的评选结果能公平吗。
第三版我最感兴趣了,把刘主编的办报风格凸显的淋漓尽致,很随意啊!上边画的那个小人,是由一份门券报名组成的,一汽刘政凯先生投的稿。其实刘主编在这方面也是高手,他用《天云山传奇》几个字编的玫瑰花篮,在当时非常盛行的《电影介绍》上发表,赚到了他人生第三笔稿费。
第四版有本期佳友名录,这是头一次见到的形式,主编毫无保留地把当时一段时间与自己交流效果最佳的前十位券友刊登在上面,引导大家多与这些券友交往,收获肯定不会少,让更多的朋友获得利益。第一位是许荣先生,当时他可能在单位做采购推销方面的工作,多次来长春到刘府面对面的交流,要比信件交换来的更快。遗憾的是最近的一次二人见面,许先生已经认不出刘主编了,可能时隔太久,每个人变化都很大。刘主编也没主动去打招呼,他的做法我理解。
在第四版的最后,刊载了台湾黄俊宾先生提供的门券欣赏,这让我觉得很新鲜。我说的并不是见到了一枚台湾门券,而是为什么现在我们没有港澳台的券友。当时的烟标收藏有很多境外的集友,每年都要和日本、巴西、阿根廷等很多个国家的集友通信交换烟标,双方也不用写字,自己印好不干胶的地址随信寄给对方,对方贴在信封上装进烟标就可以回寄了,有的还互寄照片留念。
下一期的《长春门券》要变成胶印刊了,我充满了期待。可能要由不定期变成月刊,这样对主编的压力就会更大,看他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