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见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缫丝,纺织丝绸的国家。相传,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的元妃嫘祖就"教民养蚕"。从战国青铜器纹样和汉画像石[砖]中都有采桑养蚕的画面。
从考古发掘上也证实了这一点。1958年在浙江省湖州市良渚文化钱漾山遗址中就出土了距今4700年前的丝织品残片和丝带。这块丝织品残片,平纹组织,密度为每吋120根丝线,出土时保存在一个压扁的竹筐中。
另外在杭州卞家山良渚文化遗址中还发掘出了陶纺轮。
<<诗经>>中也有关于种桑养蚕,织帛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是<<豳风.七月>>记载的最详细。
到了西汉时期,我国的丝绸产量已经很大了,除了在国内销售之外,还通过现在的新疆和中亚到西边更远的波斯,大食,罗马等地去销售,来往走出的这条道路,就是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陆路]。
这条路由汉代起一直到唐代,是陆路通往欧洲的交通要道,经历了十三,四个世纪。唐朝以后随着政治中心东移和海路交通的发展,这条陆路交通逐渐退出历史。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商路,更重要的是它沟通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如今人们想了解当年的"丝绸之路"的具体情况,只能通过文字资料,但要想看形象的东西,那只能看出土文物了,如唐三彩,陶俑等。通过这些形象的实物,我们可以看到驮着货物的骆驼队和坐在上面的"胡人"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在河南和陕西等地参观学习时,发现了除了唐三三彩之外,还有一些"胡人"俑,也形象地记录了丝绸之路上的情况。这些陶俑表现的都是活动在丝绸之路上的人,他们也是丝绸之路的见证。从他们的穿着打扮上看有西域少数民族人,也有欧洲人。
有的穿着厚厚的衣服,戴着厚帽子却用手松带解这说明丝路沙漠上的气温昼夜变化之大。
有的拿着伊斯兰风味的水壶站在那里,这说明走在干旱的沙漠里,必须自带水。有的在牵着骆驼或骑在骆驼上。
还有的女俑穿着打扮也不是中原地区的宽袍大袖和传统的发饰,而是窄袖衣裳挎着小包,现在看来都特别时尚......
我这件刻瓷作品中表现的人物,从衣着打扮上看,头戴尖顶毡帽,身背大包,左手拿着一个"胡瓶"在行走,一看就知道他是个深目,高鼻,大胡子的波斯商人,来大唐做买卖。
这是根据我在洛阳博物馆画的一个陶俑创作的,我们古代的艺术匠师,用艺术的形式记录下现实生活中最生动的一瞬间。
一千多年后,为了形象地再现古丝绸之路的情景,我用另一种艺术形式对它近一步再加工。我把它刻成在烈日下行走,顺着刷的不匀的瓷釉留下的痕迹,淡淡的刻出沙丘的边缘作为背景,以表现丝绸之路上的艰辛和往来商人谋生的不易。
时光已流逝千年,"丝绸之路"已经大变模样了,但这些出土文物还是能给我们留下无限的遐想。每刻一次历史文物题材的作品,都会让我增添一份对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