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老君岩造像
福建泉州 叶永坤
老君岩造像,位于泉州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内,是中国本土的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的石雕造像。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籍贯为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因他的母亲在一颗李树下分娩,所以以“李”为姓。
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在东汉末年,他被道教奉为始祖,民间尊他为“太上老君”。北宋时期,历代皇帝对道教都有浓厚的兴趣,公元1014年诏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据《泉州府志》记载,此地原有一块形似老翁的硕大天然岩石,经由技艺高超的民间工匠略施雕琢,把它雕刻成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的造像。造像呈坐姿,左手扶膝,右手凭几,两耳垂肩,双目深邃。石像高5.63米,宽8.01米,厚6.8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
造像坐北朝南,造型生动,韵味传神,线条夸张写意,内涵质朴淳厚,将老子自然安详、淡泊宁静的坦荡胸襟和超凡脱俗、天人合一的“无为”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尊雕琢年代不晚于12世纪的宋代道教石雕造像,是以雄厚的社会财富积累为保障的,它充分体现了泉州这个世界海洋贸易中心的繁荣成就,也是泉州申遗成功的最重要的代表性遗产要素。
泉州道教活动始于3世纪的西晋太康年间,盛于唐宋。宋元时期以老君岩为代表的道教信仰在泉州非常活跃,受到社会精英和寻常百姓等各界的尊崇。这一农业大国的主流文化与泉州地方的海神信仰以及各种异域文化共存共荣,反映出宋元泉州世界海洋贸易中心人群汇聚带来的文化特征。
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同为古代中国的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宋代官方鼓励道教发展,老君岩造像这一建立在大宋王朝边隅地区的纪念物,体现出朝廷对泉州港口的极大关注,这对泉州成为大宋王朝的对外贸易口岸具有重大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