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研网——门券文化的高地
胡保平
券研网已经走过了十六个年头,我是券研网的第一批读者,也是相伴十六年的忠实粉丝。
二十一世纪初期,随着电脑及互联网的普及,门券界涌现出一批门券网站,记得2007年我第一次参加全国门券大展时,朝花网及网上券友联谊会,在黄石大街上,悬挂出大幅过街标语,祝贺全国第十五届门券收藏展隆重召开,非常醒目。大展期间的拍卖活动,是由《中国门票收藏网》配合组委会在现场和网上同步进行,由此可见,门券网站已经在门券收藏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两个网站无疑也是当时在券界最具影响力的网站 ,而券研网仅仅是一名网络新兵。
我们单位是2005年企业改制后,新公司为每位高管办公室配备了电脑,从此,我才真正开始了上网冲浪。2006年4月河北省券协康立群会长在太原向我推荐了新成立的券研网,回去后我根据彭森会长给我的网址找到了网站,并不时前往浏览,但感觉明显人气不足,信息量和浏览量都很少,连留言者都寥寥无几,总的感觉缺少新意。
直到2010年,券研网推出了首届“莲花奖”电脑制作门券展集竞赛活动,以及首届“莲花奖”征文活动,并连续多年坚持举办,从而极大地提升了门券展集的表现力,带动了全国券界门券展集的创新发展水平。围绕展集创作的心得体会,引领了门券收藏注重文化内涵的发展方向。券研网终于脱颖而出,找到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之路。
在当时门券界重交流、重藏品、轻研究、轻理论的风气下,券研网积极响应理论部提出的“文化引领、理论先行”的指导方针,以券集创新、理论研讨为己任,十几年来,坚持特色,不断开拓,在繁荣券藏文化的道路上始终占据着门券界的文化高地。
现在回头审视一下,那些以门券交流、网上联谊、信息传递为主旨的券界网站,大多数已经随着新一代网络媒体的不断更新,而离我们渐行渐远,与券研网十六年的文化坚守,欣欣向荣形成鲜明的反差。
门券收藏同所有收藏活动一样,是一种高雅的兴趣爱好,既是经济收藏,也是文化收藏,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藏品所承载的文化才是助推收藏品增值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说藏品是根,文化是魂。作为收藏者,只有在收藏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鉴赏水平,充分开发利用好藏品资源,将门券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来看待,并且,将藏品编组成各种专题展集,赋予文化的内涵和时代的气息,向社会展示,才能极大地提升了门券收藏的文化品位和社会影响力。
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各种网络媒体各有优势,相互促进发展是大趋势,但新媒体上“碎片化”的快餐文化盛极一时,也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似乎肤浅庸俗的文化现象更能哗众取宠而博人眼球,然而,券研网常盛不衰的事实证明,以文化立本的网站,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同样,门券收藏离开了文化引领的支撑,充其量只是个小圈子的自娱自乐,就不可能在收藏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券研网从办站初期,就确立了“以收藏研究为方向”的宗旨,而且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成功的发展之路,通过一系列的券集竞赛和征文活动,成为门券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在引领门券收藏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方面,成效显著。由于高举起文化的旗帜,网站成立以来,逐步聚集了一批券界爱好文化写作的人才,他们在收藏、鉴赏、展示、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相互学习,切磋交流中不断提高,成为网站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成为券界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券研网是一个和谐的家园,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有利于文化人才的培养和锻炼;向上、向善的人文情怀,有利于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具有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如今,券研网不仅是券友们交流学习的平台,展示成果的窗口,而且已经成为公认的券界主流媒体,成为门券部重要的宣传舆论喉舌。
回顾券研网的发展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王建池站长的带领下,只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坚守门券文化的阵地,网站上下,凝心聚力,不忘初心,团结奋进,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够不辱使命,为门券收藏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与券研网相伴了十六年,每日的陪伴,已经结下了深深的不解之缘,我了解网站过往发生的所有大事,也熟悉这个团队的所有核心骨干,深知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也愿意与网站同舟共济,去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