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得风车转
每逢春节,北京城大街小巷里,一群群孩子们手举五颜六色的风车嬉戏。风车上一排排风轮随风不停地转动,每个风轮后面的小鼓发出清脆悦耳的嗒嗒之声,这声音伴随着鞭炮声响烘托出新春的喜庆。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人,在这喜悦之声中渡过,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春节民俗文化。如今风车的制作技艺已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这里所说的风车,是北京的一种民间时令玩具。它是用秫秸(高粱杆)作骨架,用秫秸外皮劈成细条(俗称细篾儿)做成小圈,上面粘上彩纸条制成小风轮。风轮后面的架子上安上用胶泥做成小圈糊上纸面再刷胶制成的小鼓,小鼓前安上以线为弹力的一根小木棍作为鼓槌。只要风一吹,风轮就会转动,风轮后轴上的拨子拨动小木棍敲打小鼓发出清脆的响声。很多风轮同时转动,小鼓声响就会连成一片,犹如鞭炮齐鸣,声音很大并传得很远。
有关风车的来历我曾听了一些民间传说。
一说是姜子牙发明的:相传,天上有只双头鸟,原是王母娘娘养的宠物,因犯天规被砍下一个脑袋罚出天庭下凡人间。然而这只被砍了一个头鸟飞到哪里,哪里就会遭殃,害得百姓叫苦连天。此事惊动了周武王,他命姜子牙想办法为民除掉这一妖孽。姜子牙掐指一算,只有用八卦风轮才能降伏这一祸害。于是他设计制作了一个八卦风轮。这个风轮直径一尺一寸五分,周长三百六十五分,一分为一天。中心为阴阳八卦,用十二根条连接,代表十二个月。每根条两个头共二十四个头,代表二十四个节气。再贴上四道符为四季。把这个风轮安在三丈六尺五寸的乾坤杆上,风一吹这个八卦风轮就会长年不停地转动并发出声响和道道霞光。从此这鸟再不能作祟,天下太平。
后来此事传到民间,百姓们也仿照制作,不过做的个儿小多了,因为百姓不能用“乾坤”二字改称天地杆,八卦风轮改称风车,并在后面加上个小泥鼓能发出声响,风轮上的条改为红黄绿三色的纸条,红代表太阳为天,黄代表黄帝的子孙,为人,绿代表大地。风吹轮转,天地人浑然一体自然和谐,加上清脆的鼓响烘托出新春喜庆祥和的气氛,成为百姓过新年的吉祥物和孩子们的时令玩具。
再一种是说邱处机发明的。
早年间,崇文门外有一个姓曹的剃头匠,为人善良忠厚,孝顺父母,好帮助别人。有一年年底,北京城闹瘟疫,病死了好多人。老曹的父母,妻儿都被传上了。穷人的年关本来就难过,更何况家里一下子病了好几口人。眼看要过年了,偏偏北京又有个风俗,正月里不剃头,非得到二月二“龙抬头”才剃。老曹不但没钱给家人治病,眼看就要断了顿儿了。到正月十九这天,老曹挑起剃头挑子去了白云观,因为这天北京人称“燕九节”,是丘处机真人的生日,是白云观“会神仙”的日子。据说这天去白云观有缘分能遇到神仙丘处机。老曹心想,即使遇不上丘祖,碰上个剃头的也能挣几个钱先解决吃饭问题呀。到了白云观找了个旮旯放下挑子,可从早等到下午也没一个人来剃头。正在发愁的时候,走过来一个身穿破道袍一身污泥的穷老道,过来一声不言语搬起剃头凳到墙边,坐下靠着墙就睡着了。老曹心想,这回来了剃头的也没法干了。看着老道睡得那香又不忍心叫醒他,只得蹲在一边等着。天快黑了人也散了,越来越冷,老道还没醒的意思。善良的老曹把烧水用的炭盆端出来加了些炭搬到老道身边给他驱寒,自己却饿着肚子守在一旁。
直到二更天,老道伸了个懒腰才醒来,对老曹说:“这几天我耳背(听力不好),你给我掏掏耳朵。”早年间剃头的都代管给客人掏耳、捶背。老曹为难地说:“这黑灯瞎火的看不见,怎么掏啊?”老道说:“你掏吧,我耳朵里有亮儿,掏出来东西一定收好,千万别丢了。”说完歪着脑袋让老曹掏,老曹往他耳朵眼儿里一看果然是亮的,就掏了起来,并把掏出的耳屎放在一边。掏着掏着忽然看见另一边了,原来老道的两只耳朵是通着的,这让老曹非常奇怪。
老道说:“好了,我听见你家里人念叨你那,我做个玩意儿送你吧。”说完他用脸盆里的水和了点泥捏了一个小泥圈放在火盆边烤着,又在墙边的秫秸堆里抽出几根秫秸,不一会儿做了一个小风轮和一个架子,又把那烤干的泥圈糊上纸做了一个小鼓,把这几个零件安在一起又在小鼓前用线按上了一个小木棍。风一吹那小轮子就转了起来,同时拨动了后面的小棍去敲打小鼓发出了嗒嗒的声音。老道做好后交给老曹说:“拿着赶紧回家吧。”说完一转眼的功夫不见了。老曹接过此物,忽然发现边上有几块闪闪发光的东西,原来是给老道掏出的耳屎全都变成了金子。老曹收拾好挑子,拿好金子,把那个风轮插在挑子前面赶紧往家走。他走得越快,那风轮就转得越快,鼓就越响。这鼓声驱走了瘟神,这风轮又迎来了吉祥。老曹一家几口人的病全都好了,从此日子也越过越好了。
这事传出后,人们都说,因为老曹是个好人,那天在白云观遇见的那个穷老道正是神仙丘处机变化的,好人定有好报。
以后人们都纷纷仿做,并把这风轮叫“吉祥轮”,因为它有风就转,又像车轮子所以叫俗了都叫它“风车”。从此,每到春节市场、庙会上都有很多卖风车的。人们也都喜欢买一个带回家去讨个吉祥、热闹,希望它能驱邪纳福保平安,小孩子更是喜欢它。
传说毕竟是传说,它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与寄托。这种风轮式的玩具起源于什么时代已很难考证。但风车这种玩具却很早就有了,只不过形状和这种风轮式的不一样。
我小时候就做过别的样的风车,比如常见的用一张正方形纸,在四个对角线上各剪一剪,然后将其一半顺向中心折贴,形成一个卐形,钉在木棍上。还有用三条对着的纸条相互插成伞状,用铅笔尖顶着跑使其转动。不管是什么形的,只要它符和空气动学原理就能转。
关于风车,我在《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四十六》中查到了有关的记载:“剖秫秸二寸,错互贴纸其两端,纸各红绿,中孔,以细竹横安秫竿上,曰风车。”另据宋代画家李嵩的“货郎图”上也画有这样的风车,这种风车我小时候也做过。
《日下旧闻考》是清乾隆年间编纂的,上面没有关于轮式风车的记载,也没再在他文献中查到过。因此这种风轮式风车估计历史不会太久远,可能在清中期以后才有的。
制作这种风车所用的材料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非常环保,由于它是时令玩具,只在春节才上市,也玩不了多长时间,特别是到了孩子手里,即使不坏,只要一旧也就扔了。但玩坏了却不能说“坏”,要说“碎”了,因为“碎”和“岁”是同音,象征辞旧岁,迎新岁,小孩子又长一岁,岁岁平安,长命百岁。
面对着五颜六色,有着深深文化内涵的风车,我提笔写下对联一幅:
风吹轮转驱邪祟
槌打鼓鸣庆吉祥
横批:岁岁平安
茅子芳2021年2月
辛丑年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