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逛龙城(二)
----太原文瀛公园的历史变迁
周永强
从首义门北面的地下通道穿过,走出左出口,就来到五一广场西侧建于1954年的太原五一百货大楼。沿大楼西北角的海子边步行,经过山西饭店,不到50米处有一公园,这就是太原文瀛公园。
文瀛公园(西门)
文瀛公园是太原市最古老的公园,已有600年历史,该公园历史久远数次易名,从明代的海子堰到解放后改为“人民公园”,1982年更名为“儿童公园”,它经过五个世纪,历经明、清、民国三个朝代。公园总面积8.93公顷,其中文瀛湖面积3.96公顷。
文瀛湖俗称海子边,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攻打北汉晋阳城。北汉主刘继元出城投降,归顺宋朝。赵光义为防止日后晋阳人民的反抗,下令焚毁晋阳城。次年,又决汾河、晋水倒灌了晋阳城,晋阳城化为一片废墟。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宋太宗赵光义命三交都部署潘美在汾河东岸的唐明村兴建一座新城,即太原城,海子边是当时护城壕的一部分。
明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三子朱棡受封晋王后,其岳丈永平侯谢成奉敕扩建太原城,修筑晋王宫。太原城池扩建后,海子边被揽入城中,成为东南半城雨水汇集之处。渐渐形成北面圆而大的圆海子和南面长而小的长海子,合称为海子堰,是一片空旷低凹的湿地。
因此地原有晋文公祠,后被毁。人们为了纪念晋文公的夫人、秦穆公的女儿文嬴,遂称海子边为文嬴湖,后人加了三点水为“瀛”字。“文瀛”二字又有文运昌盛之意,习称文瀛湖。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海子堰水溢成灾,太原知府王觉民“募挑文昌庙后积土引入长海子,又循南城墙古水口,疏导入汾”,方解水患。海子的南面是明、清两代山西科举考试的贡院,来省应试的学子们喜欢到此地游览。而园内有座状元桥,就是当年考子们到贡院考试必经之处,此桥也将文瀛湖一分为二。文瀛湖吸引了很多文人学士观湖赏景、聚会殇咏,其“巽水烟波”,被列为“太原古八景”之一。
状元桥
清朝,张之洞任山西巡抚期间,在文瀛湖岸遍植柳树,修筑亭榭和围栏。这里逐渐成为民众游览、休憩之处。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湖北岸兴建一座二层楼房,取名劝工陈列所,陈列本省土特产品,文瀛湖初具公园雏形。曾经参加过“公车上书”的名士赵炳麟在《闲游太原文瀛湖感赋》中就有“闲向文瀛湖上望,烟岚几点碧于螺”的名句来赞美文瀛湖景致。
辛亥革命后,文瀛湖正式称为文瀛公园,是太原历史上最早也是太原解放前城中唯一的公园。园中劝工陈列所前广场称“太原工会”,是太原民众特别是进步人士评论时政、集会、结社的重要场所。1912年9月19日,孙中山先生来太原视察,省城各界在文瀛湖畔举行盛大欢迎会。中山先生登上劝工陈列所二楼,向与会的山西各界人士宣讲三民主义,鼓动实业救国。这是他一生中惟一一次来太原。他当年的演说处如今已经被改建为孙中山纪念馆,就矗立在湖的北岸。
孙中山纪念馆(劝业楼)
山西省立一中旧址,在文瀛湖南侧。原为明清时的贡院所在地,后为山西大学堂、晋阳中学堂,1913年改为现名。1922年起,高君宇、彭真、贺昌等在此读书,并进行革命活动,是山西省、太原市党团组织的诞生地。现今矗立着一座悬山顶仿古建筑,它记录着风起云涌的山西近现代历史。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即坐落在此,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省立一中旧址
文瀛公园周围的山西饭店、五一百货大楼、钟楼街、柳巷、海子边、桥头街等,很早以来就是太原市知名的购物中心区。在人来人往喧嚣的闹市中,难得有这寂静、休闲之处。让每一位来游览、小憩、歇脚的游人,在春、夏、秋、冬四季,来此感受公园的不同风景。园内现存孙中山纪念馆(劝业楼)、省立一中旧址、状元桥、革命烈士纪念碑、琉璃塔、崇德庐石刻、还有国内唯一的木结构万字楼等建筑,大都是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的“红色记忆”也成为太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2009年年底,该公园正式改名为“文瀛公园”,正式恢复原名。2022年立春刚过,正月初五下午,当我与家人走进上世纪80年代名为太原“儿童公园”,不由唤起了我儿时来此游玩的情景,园内一个个建筑、景点,让我品读这里的历史典故和传奇故事。
儿童公园门票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文瀛湖冰冻的湖面已有了一些消融,湖边的柳树也焕发了生机。万物复苏,春回大地。这座文化内涵丰富、文物古迹众多、精致小巧的公园,正在向来此的每一位游人讲诉它的古往今来,文瀛公园的变迁也成为龙城太原历史的缩影与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