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说岭南(42)文化名人大营救
广州:何锦雄
抗战时期,香港既是英国在远东的重要金融、军事基地之一,也是中国对外联络和物资秘密输入的重要通道,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1941年12月8日,日军在偷袭美军基地珍珠港的同时,大举进犯香港,18日登陆香港。12月25日,时任香港总督杨慕琦与日军代表在九龙半岛酒店签订了承认投降的《停战协议》,香港进入三年零八个月的沦陷时期。
在香港沦陷的时刻,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抗日武装斗争。1941年12月9日,即日军入侵香港的第二天,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就遵照党中央的指示,派部队挺进港九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1942年2月3日,港九独立大队在香港西贡黄毛应村教堂宣告成立,隶属于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蔡国梁任大队长、陈达明任政委、黄高阳任政训室主任,统一领导港九地区武装斗争(1943年改称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这支队伍后来发展到数千人,包括港九地区的工人、农民和热血知识青年,下属6个中队。有长枪队、短枪队、海上武装队、城区地下武装队和情报系统等。
港九独立大队成立以后,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特别是新界的原居民,他们不但积极援助游击队,许多人还加入部队,投身到抗日救国保卫家乡的战争中。
香港沦陷后,日军开始大肆诱捕迫害爱国人士和文化名人,茅盾、邹韬奋、何香凝、柳亚子、梅兰芳、蔡楚生等早前被疏散至香港的数百名文化界精英和爱国民主人士身陷孤岛,处境十分艰难。当时,日军张贴布告,限令在港知名文化人士前去报到,否则“格杀勿论”。
在危急时刻,中共中央发出急电,指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廖承志与广东省、香港党组织和部队的负责人,想尽办法营救被困在港的文化界精英、爱国民主人士和国际友人,将其转移去大后方安全地区。
一场惊心动魄的“秘密大营救”拉开了帷幕,营救重任落到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肩上,港九大队则承担着重要的护送任务,秘密分批从香港转送至内地的东江抗日根据地(图一)。
经过近6个月的生死营救,800余名文化界人士和爱国志士被安全转移至大后方,无一伤亡,无一被捕。这一营救行动被茅盾称为“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而邹韬奋则题写“保卫祖国、为民先锋”八个大字赞誉东江纵队。
(图一)深圳市龙华观澜版画美术馆的展览,网络图片。
港九大队还营救了大量被俘的英军士兵和国际友人,积极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据不完全统计,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先后从香港营救了103名来自英国、印度、丹麦、挪威、苏联、菲律宾等国的国际友人及美国飞行员唐纳德·克尔中尉。
在香港沦陷后,由中国共产党创建领导的港九大队慨然而起。根据港九地区地域狭小、城镇密集、活动回旋余地小、敌强我弱的特点,港九大队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组建短枪队,开展因地制宜的“城市近郊游击战”与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灵活周旋,书写出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英雄篇章,为华南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1942年成立至1945年抗战胜利,港九大队是香港唯一自始至终、成建制坚持抗战的武裝力量。他们先后粉碎了日军十多次大扫荡,至少有115名烈士为保卫香港献出了生命。如今,香港的两处国家级抗战设施、遗址乌蛟腾村抗日英烈纪念碑和斩竹湾抗日英烈纪念碑均与港九大队密切相关(图二、三),这两处纪念碑承载着香港抗战的历史记忆,也纪念着三年零八个月的黑暗中,无数抗击日寇的港九大队战士和香港人民。
(图二)乌蛟腾抗日英烈纪念碑,网络图片。
(图三)斩竹湾抗日英烈纪念碑,网络图片。
1945年9月28日,港九大队发表《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撤退港九新界宣言》,向九龙、新界同胞告别。离开香港后,港九大队随部队北上山东,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的战斗序列,继续投入到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中。
在这二、三十年来,国内的影视界、戏剧界根据东江纵队抗战的真实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创作出《东江风云》、《东江英雄刘黑仔》、《港九传奇》、《明月几时有》等多部影视、戏剧作品,歌颂广东人民抗日游击、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的英雄事迹。
2021年,在纪念建党百年到来的时刻,在深圳、东莞、惠州罗浮山,当年东江纵队的根据地举办书画、雕塑展等形式的纪念活动,传播“东纵精神”,赓续红色基因的传承(图四、五、六)。
(图四)深圳市美术馆的讲座海报,网络图片。
(图五)东莞莞城美术馆的展览海报,网络图片。
(图六)东莞大岭山东江纵队纪念馆举办的雕塑展海报,网络图片。
参考资料
1、红色记忆·香江传奇——东江纵队在香港有个独立大队
2、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
3、文化名人大营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