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王钱俶还愿建塔
张厚培
雷峰塔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杭州标志,但是与雷峰塔坐立对望的保俶塔你听说过嘛。
保俶(chù)塔,位于杭州西湖北缘宝石山巅,据载初建于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后周吴越忠懿王钱俶年间(948年-960年),塔屡毁屡建。现塔为八面七级砖砌实心塔,高45.3米,塔刹铁构件为明代旧物。
保俶塔是西湖的标志,素有“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之说。
五代后周年间,吴越国王钱弘俶的舅舅吴延爽信奉佛教,为了安放唐朝高僧东阳善导和尚的舍利,建了九层高塔,但未正式取名,民间称之为“宝塔”。经屡次重修,之后的宋、元、明朝一直都称之“保叔塔”。
“保叔塔”一名沿用时间一长,人们便产生望文生义,故编造了“宋嫂为保佑小叔造宝塔”的传说。明朝末期,有文人大儒对此感到有伤风化,道学精神使他们发起“正名运动”,编撰了“吴越王钱俶还愿建塔 ”的新故事。
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宋太祖赵匡胤进兵江南,征讨南唐。南唐国主李煜写信给钱弘俶,陈述以唇亡齿寒之理,请求吴越出兵联唐抗宋。钱弘俶拒绝李煜的请求,并派兵攻下南唐常州,助宋灭唐。南唐亡国后,赵匡胤下旨令钱弘俶北上觐见。钱弘俶思绪万千,他生怕一家人被扣留在京城,佛前许愿说如能保其平安归来,则归后定造塔还愿。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带上自己的家人以及大批贡品于次年二月到达汴梁。赵匡胤对这次召见格外重视,不但派皇太子远道相迎,还在东京汴梁城里专门为钱弘俶新建了礼贤府,并在祟德殿接见,赏赐丰厚,破例封钱弘俶的妻子孙氏为吴越国的王妃。三个月后,钱弘俶南返回国。临行时,宋太祖交给他一个黄包袱,嘱咐他回去再看。回到杭州后,钱弘俶拆开一看,竟被吓出了一身冷汗,里面全是宋朝大臣们要将钱弘俶扣留下来的奏折。不过赵匡胤没有听他手下人的,选择了相信钱俶。毕竟钱俶为赵家打江山出了不少力,宋太祖继续封他为吴越王。钱俶又是感慨又是惊恐,回来后,为感谢佛祖护佑其及全家平安回来,就造塔还愿,此塔便称“保俶塔”。
现今,称其为保俶塔,主要是根据塔身上的碑记。碑记上刻了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修时名称--“保俶塔”。
西湖保俶塔,写成“保俶塔”,“俶”就应该读成chù,不能读成shū,因为那“俶”是指钱俶。读成“保shū塔”,就应该写成保叔塔,因为那“叔”是指“永保师叔”。此塔名称繁多,历史上有过“宝石”、“保叔”、“宝叔”、“宝所”、“保所”、“保俶”等多种名称,主要是谐音转换而已。在正式场合,为避免混乱,我们还是应该使用通行的今名保俶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