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板 桥 与“难 得 糊 涂”
众所周知,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就是郑板桥先生的“难得糊涂”。然而,对“难得糊涂”产生的背景和含义,却鲜为人知。
为什么“糊涂”还能说是“难得”,难道“糊涂”还不容易?
河 南 范 县 郑 板 桥 纪 念 馆 门 票
几年前的春夏之交,我与朋友几人参观了位于河南范县辛庄镇毛楼村的 “郑板桥纪念馆”,纪念馆馆长刘训江先生曾亲自为我们做讲解。在一块醒目的“难得糊涂”石碑前,刘馆长详细为我们解读了郑板桥“难得糊涂”产生的背景和含义,使我们对郑板桥的人生经历又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中的代表人物。应科举制度,他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在当时的山东范县(现属河南)和潍县做了12年的县令。为官期间,他清正廉明,勤政爱民,造福百姓,被称为当之无愧的父母官,德艺千秋的好县令。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 年,郑板桥59岁的时候,在潍县县衙内他写了一方牌匾,上书“难得糊涂”四个大字,并在下面又做了小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妇孺尽知,世人皆于聪慧、机智、明白,板桥先生然何发出“难得糊涂”的慨叹呢?难道他真的想糊涂吗?回答是—非也,而是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人情的炎凉,自身的遭遇,向他泼了一身冷水,刺痛了他的心灵。时至晚年,使他悟出了人生在世“难得糊涂”的道理。
郑板桥出身于书香寒门,自幼聪慧,胸怀大志,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奋发苦读,试图有朝一日金榜题名,达济天下,造福百姓。他奋力拼搏了50年,然而,天不作美,难遂人愿,得到的仅仅是一个远离朝廷的七品芝麻官。为官十载,尽管兢兢业业,不辞劳苦,宵衣旰食的为国、为民效命,确得不到重用和提拔,反而落得豪绅怨,恶人骂,潍县有黑状,京城有弹劾,险些遭到杀身灭族之祸,就连他的贴身听差小易安也被人绑架暗害。此时的郑板桥心焦如焚,寝食难安,精神忧郁。
忆往昔不堪回首,视目前一片茫然,他痛苦地吟道,“无边好事结众怨,行尽仁政是贪官。”这时,年近花甲的郑县令,渐渐看清了所谓“康乾盛世”的本质,实则权奸、邪恶、自私、无耻……结交成一张无形的大网。为人处世,执政无私,必遭灾难;阿谀奉迎,则官运亨通。志士仁人要想伸张正义,施展才华,谈何容易?自己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抗拒不了社会上的滚滚浊流,扭转不了人间的鄙俗瘴气,只能屈居人下,受人于辱,焉能再“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既然于世难容,又无回天之力,何不独善此身,辞官归里?郑板桥在家书中写到:“速装我砚,速携我稿,卖画扬州。”
十年官场,一朝梦醒,郑板桥真正尝到了做官难,难做官的滋味。他突然引出了这样的句子:“半生图利图名,闲中细算,十件常输九。跳尽胡孙妆尽戏,总被他家哄诱。”他在寄好友李复堂的信中写到:“……官小官大,身外之事,适我性情,不官亦寿。”此时,郑板桥已失去当年积极进取的勇气,产生了消极遁世的思想,对清政府已心灰意冷,不抱任何希望。他告诫自己,以后遇事要想得开,不能悲愤不平,如果处处认真较真,会到处碰壁,要想安逸长寿,遇事还是糊涂一些才是妙策。
当天晚上,郑板桥取出一张四尺长的宣纸,磨墨挥毫,用他得意的六分半书,写下了“难得糊涂”四个大字,并在下面又做了小注。他审视一遍,满意的点了点头。然而,仍觉得思潮难平,接着他又撰了一幅对联,上联:世道不同话到口边留半句;下联:人心难测事当行处再三思。这幅对联与“难得糊涂”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作为“难得糊涂”的进一步解释。
板桥先生的“难得糊涂”,是他看透了封建社会的现状与本质,体验了自己毕生的坎坷与遭遇,在愤怒无奈中发出的感慨,在冷静明鉴后悟出的真谛,是他晚年人生境界的升华,更是对封建社会的嘲讽与抨击。饱含哲理,耐人沉思,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薪火,一篇富有人生哲理性的微型论文,成为后人守身处事的经验总结,社会上脍炙人口的名句。
坐 落 在 兴 化 市 郑 板 桥 纪 念 馆 院 内 的 郑 板 桥 塑 像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传世名言,乃是他为官之道与人生之路的自况。后人感慨这“难得糊涂”四字中富含的哲理,便以横幅的形式挂于家中,作为每每处世的警言。
【参考资料】 河南范县郑板桥纪念馆馆长刘训江先生讲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