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童年往事
刘铭元
唐山老乡张友仁老弟,知道我年高体病,券源减少,尤其在疫情阶段,更难以外出。于是,去年11月1日特意给我寄来唐山的门券6枚,供我欣赏,还附一便信(见照片),勾起我童年一段有趣的往事。
我的老家在河北省玉田县窝洛沽镇东门外。还乡河穿过镇中心,并修有大桥一座,相距唐山市35公里。童年的我,先在家乡读了小学,后到北京市进德中学,北京一中,北京工业学校攻读。北京工业学校毕业生,历届都分配在北京市。1954年,北京市政府为支援华北社会主义建设,改为华北统一分配北京工业学校毕业生。1954年我于北京工业学校毕业,于是积极响应北京市政府的号召,才有幸分配在河北省。当时省会在保定市,才留到保定市,分配在当时的“保定发电厂”(后不断更名,退休时名曰“保定供电局”,现更名为“保定供电公司”)。
我的孩童时期,可以用过去写的一首小诗来表达:
门前小桥流水溪,顽童赤身玩踩泥,
青青垂柳百鸟啼。张网锄禾无少年,
少年求学在村西,日出而作听鸣鸡。
老乡赠我的门券中,有3枚带影人图案的门券(见照片)。一枚为“唐山冀东民俗艺术博物馆”门券,其券面中间部位左方有“影人头”图案,中间部位有三位小影人图案。一枚为“唐山冀东民俗艺术博物馆”门券,券面右侧副券位置有一全身影人图案。另一枚为“唐山民俗艺术博物馆”门券,券面右侧副券位置有一全身影人图案。这三枚带影人图案的门券,特别勾起我童年玩影人的情景。
我的故乡隶属唐山,唐山驴皮影很出名,而且时兴,不但有多处影班,我童年时玩影人的伙伴也不在少数。我外祖父家常住有两个戏班,一个是地方戏班,一个是影班,都由我姥爷掌管,每年春天还拿出“行头”晾晒。我姥爷是耍影人的能手,不但会耍,而且边耍边唱,还会用箫伴奏。我受姥爷的影响,但没沾光,童年也玩起了影人,我和我姥爷要一个都不给,他对我说“那是大家的”。我只有去窝洛沽大集上去买,或和伙伴相互拓印在图画纸上,然后用小刀雕刻,自作影人。
制作影人可费事了,一个完整的影人分两大部分,一是头部,一是身部。头部好雕刻,而且可以互相更换。身部较费工夫,身部又可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个身躯。一部分是上肢,上肢又分三段:手,小臂,大臂。相互用线连接起来,可以活动。下肢又分大腿,小腿(带鞋)。也用线连接,可以活动。最后再把上、下肢连接在身躯。还要在颈部和双手部位固定一根铁丝,再插一段秫杆,便于拿着耍。雕刻影人有一点特别注意的,就是雕刻完各部件,一定要上色,上完色还必须烫蜡,不然在影窗上不显色,那就没有玩头了。还要雕刻一些桌椅板凳之类的配件。
我和堂弟常在晚上挂起一块薄白布当影窗,点上一个大煤油灯,就耍起影人来了。没有正规版本,一般是按爷爷给我们讲的故事来耍,或是自编自演,有时还唱几句影调,不时还招来几个小孩看热闹,可有意思了。
谢谢老乡!谢谢老弟!你的几枚门券使我有趣的童年浮现眼前,真使我年轻了80多岁!我10来岁的情景真好!真幸福!
谢谢各位关注!
待看下一个传说故事,且等老叟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