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办报之路(三十六)
张占芝
打开一九九七年的《长春门券》第三十八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哈尔滨的王庆堂老师和现在已故的姚金锋先生联名写的贺词:“长春门券好,起步即飞跑。藏龙卧虎地,敢夺优胜标。”读后给我的感觉很压抑,想起当年哈市那些各收藏界的大哥大姐们,现在有多位已经去世了,健在的也没有了当年的活力。以前我们经常去哈市参加烟标交流会,组委会的工作人员清一色的都不是烟标协会的人,是其他协会的志愿者。如果别的协会办会,烟标协会的人也倾力去帮忙,这是哈市收藏界的传统。假如开门券交流会,把门券爱好者拴在组委会,不让他们去与券友交流,那他是不会安心的。
在刘主编那里见到多张珍藏的姚金锋老先生的照片,让我回想起老人家忙碌的身影,感觉到很亲切,那一代人的作用基本消失,所以说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
在第二版上刊登了四川成都隆益祥先生写的文章,具体的内容我就不再分析了,弄个“特写”不知能不能看清上面的字。我对隆先生不熟悉,但当时他已经是副局长调研员了,肯定是我的前辈。那个时候不象现在门券交流会很频繁,大家都有机会见面,就是没有出来在网上也能见到各地券友。那个时候要想见到对方的真容,唯一的办法就是寄送照片,但也不是随便寄的,只有对对方有好感才能这样做。刘主编收藏着隆先生的两张照片,背面分别写着春安和秋安,这就是说明是分两次寄来的。
在第二版“灯下随笔”的专栏里,刊登了笔名田子的《意深情浓》。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写刘主编归来券友们的喜悦心情,让人感觉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一个情字。刘主编经常回忆与田子(张福厚老师)的友谊,由于没有见过面,在他的脑海里对方是墩墩实实的一个人,就是这几年多次见到过这位细高挑,但在印象中的那个人并没有改变。
让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张老师拍的视频,在二十届全国展上大显身手,为宣传大会的盛况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第三版上,编辑了当时有站台票的火车站名录,由于都是根据藏品编写,很有局限性。刘主编和我这些年一直在这方面不断努力着,遗憾的是个人的知名度不高,没有多大的号召力,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第四版的会员通讯录和往常的通讯录不同,是东烟联吉林分会下属的长春门券收藏联谊会,这是刘主编把奇思妙想得到了实施,把门券收藏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刘主编擅长统计一些数据,有时编排到报纸上很有吸引力,这回的“长春门券联谊会之最”,虽然文字不多,但恰到好处地点缀了版面,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
上次试了一回,把整版的小报上传,效果也不是那么太好,还是看不清,今后把它放在最后,让大家看看当时报纸的原貌,起到花边的作用也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