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办报之路(三十七)
张占芝
见到一九九七年五月十八日出刊的第39期《长春门券》我有些茫然,全部四版都是通讯网,这让我怎么写呀!问刘主编是怎么回事,他解释道:当时小报是月报,采用新的方法印刷后,排版、校对、印刷都得别人帮助完成,周期最少也得一星期,再把邮寄和券友回信的时间加进去几乎就得用一个月的时间。当时为了小报的“新鲜”,必须做到不压稿。往往都是两期报一起印,一同寄到读者的手里。这样,券友见到通讯网的专刊也不觉得单一,而是八个版面的感觉。
我听到这里更加佩服刘主编了,高智商解决了棘手的问题。更感到办报的不易,只有傻力气还不行。
在二百多位的大名单中,有几位先生已经被迫放弃了门券收藏,离开了这个暂居的世界,见到了他们的名字心情很沉重。特别是北京的陈克辉老先生,八十多岁高龄还参加各地的交流会,专心地寻找心爱的门券。当时老人家的行为鼓舞着门券收藏界,让每个人都感到年轻。但是阎王爷和谁都不存在私情,到了时候就要领人走,谁也不能例外。所以说自己活着每一天都要快乐,因为门券伴随在我们身边。
在通讯网中见到了上海江东根会长的名字,难怪江会长见到刘主编总热情地称老朋友,原来他们很早就有书信往来了。但是见面还是在山西的门券交流会上,从那次开始我们有幸多次与江会长和夫人见面,感觉非常的美好。
每次参加旅游团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导游们都要拿上海人垫嘴,把那里的人说得一无是处。时不时还举几个例子证明他们没冤枉人家:说上海人不管多好的朋友来访,从来不提请对方吃饭的事,有时两个人吃饭还要AA制等等。通过与江会长夫妇的多次接触,再想起我们的好朋友林德荣大哥,他们的热情好客让别人无法相比。二位彻底改变了我对上海人的认知,感觉那些导游都是无稽之谈。人的好坏不是地域决定的,而是个体的素质和修养。
在《长春门券》第40期上有很多内容,下回咱们再细细读,从一个侧面去了解门券收藏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