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门券看交通(二)
—我坐火车的故事
周永强
2022年1月22日周六晚,我和妻子在太原南站等待坐高铁归来的儿子。当看到出站口电子显示屏上的到站列车时刻表,让我不由想起自己坐火车的故事…….
儿时,家属院门口有一条铁路口。只要有火车途经,就远远发出“呜呜”的鸣笛声。正在家属院门口玩耍的我和小伙伴们,就会用小手捂住耳朵,看着庞然大物般的蒸汽机车冒着浓烟,车轮滚滚飞驰而过。而有时还会遇到蒸汽机车喷气,我和小伙伴们就赶紧跑的老远老远。
到了上学的年龄,家门口的这条铁路就成为我从小学到初中每天上下学、乃至高中每周回家必走的道路。而正是在这条铁路上,我目睹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不仅火车的速度越来越快,火车的“身影”也越来越长。
在上世纪1979年腊月一天,父亲手提已经泛黄的军旅提包,我和哥哥身穿母亲亲手做的新衣服,我们全家登上了从太原到运城闻喜的绿皮列车。在长长的车厢里,每个硬座上都坐满了旅客,行李架上也塞满了大大小小的包裹,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就是春运吧。临近中午,我们全家在列车餐厅上用了餐。尽管每到一站,列车广播都会进行播报,列车员也会提醒旅客。父亲还是在列车上买了一本全国列车时刻表,我们兄弟俩迫不及待得翻阅、查找我们此行到站的时间。而我也时不时手拿这本列车表,提前告知周边旅客列车到站的时间。也许是年纪还小,也许是旅途中有列车广播的一路温馨陪伴,十多个小时旅程让我没有感到一丝的疲惫。
至今我清晰记得,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也是全家人仅有的一次一起坐火车回老家。在这趟火车上,我从母亲口中得知,姥爷曾带着哥哥回过河北邯郸武安老家,而当年的火车票还保存至今。
1995年我参加工作来到洪洞。11月的一天,公司安排我到塘沽出差,老板开车将我送到了临汾。身穿军大衣的我坐上了开往天津的火车,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出差,我在火车上整整坐了一宿,这也是我第一次在火车上过夜。
1999年五一期间,我在省城的单位组织去北京旅游。由于车身摇晃声音较大,上下行动又不方便,第一次在卧铺上过夜的我感到有些压抑。
2009年3月18日晚,我带着父亲的检查报告及病历资料从太原坐火车到北京。第二天一早,我赶到北京宣武医院排队挂号,买到了该院治疗父亲病症的自制药,又坐了近十个小时的火车返回了太原。
2012年4月的一天,我从湖南岳阳东站乘坐时速300多公里的高铁前往武汉转车。在途中,我第一次见到将近20多列齐刷刷并排停靠的动车机组,这一壮观的画面着实让我震撼;而当列车速度减慢,车窗外黄鹤楼的出现,我有一种“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莫名心情。
2014年7月1日,太原火车南站投入使用。这年8月我们一家三口到北京旅游,太原与北京乘坐高铁往返仅用6个小时。高铁不仅极大缩短了两地的出行时间,也大大改善了人们的出行体验。
中国铁路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2万公里铁路中能够维持通车的仅1万多公里,且大都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经过70年的发展奋斗、砥砺前行,从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从绿皮车到和谐号再到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截止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 14.63 万公里,其中高铁 3.8 万公里。在世界交通运输史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和“中国模式”。
近几年,凡单位需工作出差,我几乎都乘高铁出行。快捷平稳的速度,宽敞明亮的车厢,热情周到的服务,让乘高铁出行成为旅途上的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