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上有故事 石上刻传奇
张厚培
泉州双塔是泉州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古代石构建筑的瑰宝。雄伟的塔身、奇妙的性质、精美的雕镂,它不仅吸引了无数专家学者和游客的目光,更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泉州,别名“刺桐城”。塔周为阔大的广场,栽有大量的刺桐树,故泉州双塔又名刺桐双塔。
泉州双塔之东塔名“镇国塔”,西塔名“仁寿塔”,相距200米。东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为木塔,宋宝庆三年(1227)改建为砖塔,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重建,改为石塔,高48.24米。西塔始建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 (916),初为木塔。北宋时改建为砖塔。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改建为石塔。高44.06米,双塔均仿楼阁式木塔结构,八角五级,巍峨壮丽,为石塔建筑之珍品。
开元寺双塔的塔身皆为浮突精湛的石雕艺术,每一层塔壁上刻有十六幅浮雕,全塔共计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东塔身结构虽为石质(花岗岩),却是宋式木构的高仿之作,塔身的壮美坚实,外表石刻的优美细腻。塔基须弥座雕刻精美,壸门内雕刻着佛陀诞生至成道的故事(与西塔主要为花卉不同)、佛本生故事、阿育王皈依佛门、佛教东传等39幅。故事多取材于佛经及古代印度的民间神话传说,然后用绘画雕刻的手法表现出来,更显得生动、精致、珍贵。它们以独有的方式帮助我们讲述东西方文明的故事。
在印度漫长而诡谲的历史上,因为宗教民族问题复杂交织,不太容易找出来一个全民认同的精神领袖,作为文化核心供养,唯一一位受认可度比较高的,便是孔雀王朝的传奇之王阿育王。嗜血国王最终皈依佛门,从此,佛教走出印度,成为了世界性宗教。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他一生的业绩可以明显分成两个部分:
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时代,主要是经过奋斗坐稳王位和通过武力基本统一了印度。为了争夺王位,阿育王谋杀的兄弟姐妹就有99人。阿育王在公元前261年征服羯陵伽国时,有15万人被俘,10万人被杀,死伤数十万。据说,阿育王由于在征服羯陵伽国时亲眼目睹了屠杀的场面,深感悔悟,于是停止武力扩张。
后半生是“白阿育王”时代,在结束战争之后,阿育王开始专注于礼佛,他广修寺庙,召集四方僧人,编撰,完善和整理了许多佛经,在全国努力推广佛教,终于促成了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荣。其统治时期成为古代印度历史上空前强盛的时代。使佛教成为国教,也没有迫害其他教派,相反对婆罗门教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由于阿育王强调宗教,政治宽容和非暴力主义,他在民众的欢呼声中统治了长达41年的时间。
阿育王皈依佛教之后,宣布佛教为国教,向佛教僧团捐赠了大量的财产和土地,还在全世界各地兴建佛教建筑,据说总共兴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阿育王塔,其中我国有19座,南京大报恩寺的阿育王塔是其中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