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事游痕:去湖南醴陵(16)
张占芝
我多次说过,与我们孙会长旅游收益多多,什么事情都是由他全权指挥。但这位领导想的很全面,所去的地方都是我们没去过的,有的是他多次去过的地方,只要他认为好值得一看,都建议并陪我们再去一次。因为这次的主要目的地是湖南醴陵,所经过的城市不能所有的景点都看到。来宜春市也有针对性,主要是奔着袁州谯楼。
袁州谯楼,又称宜春鼓楼,位于市中心城区鼓楼路步行街。袁州谯楼始建于南唐保大二年(944年),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建成集测时、守时、授时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地方时间工作天文台。
袁州谯楼由主台、南观天台、谯楼北观天台及主台上的谯楼组成。台基占地780平方米,主台高6.05米。台上建有谯楼,通面阔27.3米,通进深11.8米,高10.8米,坐西向东,抬梁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紧靠主台的南北两侧,各有一观天台,观天台长19米,宽7.6米,主台和南北观天台呈 “π” 字形布局。
袁州谯楼城台下辟石劵拱门,东西劵拱分别嵌有“鼓楼”、“余辉”石额。现存谯楼最底部的墙基部分为南宋时期砌筑,并有“皇宋淳祐”十一年铭文砖。台基为明、清两代砌筑,有明“洪武十年”和清“道光十六年”、“同治二年”铭文砖,木结构为主体的谯楼木梁上题字为“大清光绪十四年”。
袁州谯楼南北两个观天台上陈列着地动仪、日晷、黄道经纬仪等天文观测仪器,楼内有铜壶滴漏、古钟、大鼓等测时、报时设施。
袁州谯楼主要是采用“铜壶滴漏”来守时、报时和授时,其所测时间与现代钟表上的“北京时间”相比,每天只差20秒。袁州谯楼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古天文学史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参考价值。
让我们欣悦的是这个景点有门票,有一种久旱逢甘露的感觉。就是隔一天得不到门票,再好的景点也觉得缺些什么。有的时候景点并不咋样,如果有了门票,在我们心里也会产生一些平衡。
虽然有门票,要想获得全品也费了一些周折。这里是老两口负责看管这座城楼,我们提出购买全品票他们不同意。那个男人态度很是坚决,老伴灵活了很多,劝说给领导打个电话问一问。领导的回答和我们所担心的一样:不可以。还是孙会长有办法,接过电话几句话就把对方说通了。我们每人得到一枚全品门票,在孙会长脸上露出一种自豪的表情,好象在说:“凭我的三寸不烂之舌……”。是的,通过此事我们更信服他了,也就更依赖他了,他也就更挨累了。这样的事房书记可办不了,他以纪检的习惯用审问的口气和别人"商量",那是行不通的。
在宜春不能久留,不然会耽误我们的行程。又是孙会长出面在客运站附近租了一台小客车,我们前往了铜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