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办报之路(三十八)
张占芝
我发现《长春门券》的第40期上,没有了烟草公司刘广军的名字,于是问刘主编是怎么回事,他也一时想不起来当时是什么原因,隔了好几个小时才告诉我。原来在烟草公司印报是挺好的,但是周期比较长,影响发刊的速度,再说总去麻烦别人也不是刘主编的性格。当时收到了一部分会费,手里有点钱了,随之腰杆也硬了起来,干脆请连环画协会的一位朋友帮忙,每月付给他小报印制的全部费用。
头版头条介绍了长春九台区的卡伦湖,可能有的师友要问,长春那么多的著名景点为什么急着介绍一个度假村。这一定是有原因的,当时的卡伦湖火爆得很,是长春市民休闲度假必去的地方,特别是各个企业到外野游,卡伦湖是首选,把那里形容人山人海再恰当不过了,把著名的净月潭和南湖公园都给冷落了,可能刘主编也是在蹭热度吧。让人不解的是,这种现象没维持几年,不知是灵异事件的影响还是经营不善,那里变的冷冷清清,游人以个位数计算并不过分。
热度是没有了,对于我们还是蛮有吸引力的,因为那里是产票的大户,隔一段时间就要去看一看。每次去都要一整天的时间,对我们无车族来说里程远了点儿。要坐定时的城际公交,到了卡伦镇后再步行一小时才能到达景点。但往往都是空手而归,凭着一种信念我们还是坚持着,终于有一次抓住了机会,淘到了全品门票,连大车小车的门票都捎了回来。
在会员名录上,出现了已故门券收藏家孟昭怀老先生的名字,看来他是最早支持刘主编办报的名家之一,难怪参加交流会时都以老朋友相称。其实二人在多年的交往中也产生过一次误会,有一年刘主编为了提高小报的吸引力,在报中出售过一些门券,由于物美价廉得到了券友们的认可,孟老先生也购买了一些。结账邮寄后不久,老人家回了一封信,字里行间充满着不愉快,原因是信件没有挂号,里面也没有清单。这可冤枉刘主编了,当时烟标协会有个小通讯员,专门负责邮件的邮递工作,每封信都给足了他挂号的邮资,多人反映收到的都是平信。信中除了券友所购的门券,刘主编还要赠送一些,朋友之间都免写了清单,可能是在购品和赠品之间产生了误会。后来在门券的交流会上我们多次和孟老见面,特别是在抚顺老人家和我们形影不离,更进一步互相了解后,他夸奖刘主编比他想象中的还要好。刘主编成立门券收藏馆,老人家欣然为其题写馆名。
在会员名录中见到了两位长春券友的名字,问刘主编他们现在为什么不来往,得到的回答让我很意外,说是从来就没见过,那个时候电话不方便,在一座城市里有事要通信,缴会费都要通过邮局汇款。想想现在多好,同城券友亲如兄弟,年年都有多次相聚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