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门券看交通(四)
—我与自行车的故事
周永强
如今在太原的街道上,上下班高峰满大街除机动车外,几乎就是电动车了,而骑自行车的行人已越来越少。
中国是自行车王国。在上世纪70年代,我居住的家属院里每家每户都有一辆自行车,不是上海永久、凤凰,就是天津红旗、飞鸽,或是太原铁锚等牌子的自行车。
那时,我家有一辆飞鸽28加重自行车,它是家里唯一的运输工具。父亲去菜店买冬季储存大白菜、萝卜、土豆、大葱都要用这辆飞鸽车;有时遇到家属院停水,父亲就会在车后架上挂上两个钩子,带上两个铁桶到附近村里打水;有时母亲到粮站买供应粮,还会带上我这个小帮手,遇到上坡路,我就在后面用把力。
它也是全家人出行的必备交通工具。每遇到节假日,父亲将他亲手制做的儿童座椅固定在自行车大梁上,哥哥坐在前面,母亲在后座上抱着我,父亲带着一家人从化肥厂宿舍出发,一路向南,经汾西路上的太原制管厂、果树场、气管厂,和平北路的晋机、西宫、下元,再经和平南路的大众、山纺、沙沟、锅炉厂,一个多小时后就骑到了位于义井化二建后一万山宿舍的姥爷家。在那个年代,马路上的公交汽车很少,一路上大都是骑自行车出行的市民。
小学四年级暑假一天,当看到家属院的篮球场上都是学自行车的子弟,我也想跃跃欲试。在母亲耐心指导、帮助下,我先学着推自行车、之后是左脚踩在自行车脚蹬上,右脚用力着地学着遛车,再后来右脚从大梁下面伸出来踏在另一个脚蹬子上面。经过多次的“摸打滚爬”,我终于能独自驾驭骑行。第二年暑假,我就能上大梁了,与小伙伴们在操场上你追我赶绕了一圈又一圈,还一起在宿舍巷子里穿梭往来。有一次我骑行尽意外摔了一跤,还将右大拇指瘪了一下,结果第二天,手指头也肿了起来。在课堂上拿笔写字也不方便,还是同桌女同学小刘帮我记录老师布置家庭作业。
家属院篮球场
八十年代,家里又添置了一辆上海永久28式大裢盒自行车。那辆飞鸽车就成为哥哥上学、上班的交通工具。九十年代,家中的两辆自行车也陆续“转岗”送人,摩托车走进了我们的家庭。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共享单车进入太原市场,“绿色出行、低碳环保”的太原公交自行车成为我的代步工具。
自行车运动在山西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记得我看过山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神行太保》,就是一部以山西自行车运动为主的体育电影。我去过山西自行车赛车场,这是上世纪70年代末兴建的我国第二座国际标准赛车场,并于1991年10月30日被国际自行车联盟批准为国际标准赛车场,在我国和亚洲均属一流场地。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开展,骑山地自行车出行成为一种时尚。2019年、2020年太原东、西山旅游公路相继开通,太原市具备了自行车公路赛道良好环境与设施条件。中国场地自行车联赛,中国山地自行车联赛、环太原国际公路自行赛陆续登陆太原,越来越多的自行车专业运动员、奇游爱好者纷纷来此上演速度与激情,享受骑行的乐趣。
2021年5月1日,位于太原汾河两侧的滨河自行车专用车道投入使用,太原市自行车路网更加完善,广大自行车爱好者外出又有了新的地方。
附,我收藏的自行车票据及执照(部分)
一、自行车发货票、车辆使用完税证
二、自行车行车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