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那情
承德 钱宝林
今天到单位办完事,想着再到开发区那边去一趟,一是给白楼训练场那边的教练们签订一下今年的劳动合同,还有一件大事是保定的陈明新老师托杨帆老会长写给他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兵团战友丁绍增先生求得的一幅书法作品。连同杨帆老师为兵团陈列馆写就的另一幅“兵团岁月 磨砺人生”的书法作品一起寄给丁先生。
杨帆老师的家在和润新城B座的9楼
从小溪沟口乘9路车,到杨老师的和润新城下车,看看手机,12点20分,估计着杨老师已经吃完中午饭了。在B区乘电梯上到9楼,打了一个电话,让杨老师开门。保姆把门打开,杨老师笑着对我说:早来一步啊,正好和我们一起吃饭。我说:在单位吃过了。杨老师赶忙让我坐在沙发上。
书法已经写好了,杨老师一一地拿给我。这是张英德老先生的《山水情未了》一书的题词。这是给陈明新兵团战友的草书竖幅。这是给你写的“禅修”天地人、日月星。杨老师笑着说:看看你能找到星吗?我看了半天,眼越看越花,“找不到”。杨老师指着还没有小米粒儿大的黑点告诉我:这就是星星!我们俩一起笑起来。
杨老师赠予(左起)张英德、丁绍增、钱宝林的书法作品
我们聊起来,话头从承德门券收藏到各地的历届国展,从全国券集水平到承德券专委目前的现状,又聊到了不少券界的名人,郭效文、王建池、胡保平等等,又谈起了承德已故的名人像布尼阿林、关阔、周舟等等。说着说着,杨老师拿出一本厚厚的书,只看封面,就有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黑底反白的楷体《那年•那月》非常醒目,一只有力的大手紧紧攥住红旗的一角,让人产生岁月沧桑的深邃联想。泛黄的草原,苍茫的背景,让人回忆起那如火如荼的知青岁月。这是仇承轩先生设计的。杨老师告诉我。我说:仇大哥我认识,他是报社的美术编辑,30多年前,他曾为我在报纸上发表的稿件画过插图。而且不止一次。按他的资历,现在已经属于承德美术界的前辈了。
翻看一下目录和作者名录,这里面竟有七八个我认识和熟悉的人。特别是有我们券界杨帆老师和陈明新老师的文章收录在里面。我喜欢这部书,虽然我没有上山下乡的经历,但我的二姐是上山的知青,三姐是下乡的知青,她们上山下乡的地方我都去过。所以,对知青的工作生活并不陌生。在这本书的扉页上题几个字吧。我对杨老师说。杨老师问我:还写吗?写吧。这里面有您的作品,您又是这部书的编辑之一。那好吧。杨老师略一思衬,提笔写下了:这本书是一段历史的记录,供有识之士研究参考。书赠宝林兄弟 壬寅年 杨帆。
杨老师在《那年•那月》扉页上的题字
偷偷地看了一下杨老师家的挂钟,时间竟过去了一个半小时。 我想,杨老师身体有病,不能久坐,他应该午休了。我起身告辞,说后会有期。临走,杨老师嘱我:哪天你把张老(张英德)带来,我们在一起多聊聊。我答应着,推开门说:杨老师再见!回头看,杨老师在客厅里微笑着。他左手拄着手杖,右手举起来向我挥动着。
由保定陈明新老师编辑的兵团岁月和杨帆老师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5团陈列馆的题词。(陈明新摄)
陈明新老师与兵团战友在“兵团岁月”陈列馆前留影。(陈明新)
杨帆老师给我的《那年•那月》赠书题字
本文作者与杨老师在他的家里留影
2022年3月24日晚于承德头道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