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纳西族东巴文化与纳西古乐
罗斌林
凡是来到云南丽江古城,自然要瞻仰古城的两大文化遗产,灿烂神秘的纳西东巴文化与音乐瑰宝丽江纳西古乐。约30万人口的纳西族在中国50多个民族中算不上是一个大民族,但是它的东巴文化却名扬中外,独特而丰富的纳西族东巴文化,绝对会引起世人的兴趣和关注,已成为当今前往丽江旅游探秘的热点之一。
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馆
丽江古城之东巴文化:纳西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他们的文字是云南最古老的少数民族象形文字。一千多年前,纳西族信奉多神的原始巫教“东巴教”。东巴文化就源于东巴教。东巴文化包括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舞蹈等,这也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因此,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极大关注与重视。东巴文被誉为“东巴文化的瑰宝”是纳西族在传统宗教东巴教的经书中使用的一种图画文字,由东巴(乐巴教巫师)用竹尖笔或铜尖笔蘸上用松明烟和酒、胶水、胆汁调制成的墨汁,写在树皮制的厚棉纸上。“东巴经”就是用象形文字写成的,堪称丰富的纳西族百科全书,全书约二万多卷它纪录了纳西的生活面貌和其它民族的关系。古老的神话故事、叙事诗、民谣、谚语等等,为研究纳西族社会历史、语文文字、宗教、生活习俗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东巴文化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古文化一样,也是一种宗教文化,即东巴教文化,同时也是一种民俗活动。是由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其祭司叫“东巴”,是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意译为智者,是纳西族最高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为一身。换而言之,东巴文化就是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东巴文化包括图画象形文字,包括东巴经还有东巴画,东巴舞蹈、东巴音乐,还有东巴的各种道场就是祭祀活动,这部分也包含有民族心理素质的很多内涵在里头,所谓东巴文化就是指的这么一个文化体系。
1、纳西民族文化:东巴文字,即纳西象形文字。
纳西象形文字:东巴文字
东巴文字,纳西语称"司究鲁究",直译为"木迹石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留记在木头石头上的迹印”;二是“木石之痕迹”,可引申为见木画木,见石画石。因这种文字大多只由东巴掌握,用来撰写经典,所以又称它为"东巴特额",意即东巴文。东巴文创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大约有1400个单字,至今仍为东巴(祭司)、研究者和艺术家所使用,被当今学者们认为比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埃及圣书文字、中美洲玛雅文字和中国甲骨文字显得更为原始古朴,被视为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这种古文字对于研究人类文化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东巴文字见证了文字演变的历史过程,对于人类文字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过去,几乎只有智者才掌握运用东巴文字,明清之后受到汉文字的影响,汉字的使用变得广泛,但是东巴经依旧是使用东巴文去撰写。
丽江白沙壁画节录
2、著名的“丽江壁画”是明代纳西族社会大开放的产物。
它的绘制从明初到清初,先后延续了300多年。白沙壁画是丽江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丽江东巴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丽江旅游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白沙壁画位于丽江古城组成部分之一的白沙古镇,白沙古镇位于丽江古城北约10公里,北临玉龙雪山,南至龙泉,西依芝山,为一座古老的小镇,是纳西族在丽江坝的最初聚居地,也是丽江木氏土司的发祥地。
3、东巴舞蹈素材的来源主要来自民间,在祭祠时跳,又加上藏传佛教类似金刚舞的一些风格后,就变为如今的东巴舞蹈。东巴文化的气息除了在古城的大家小巷里扑捉得到,还体现在玉龙雪山下的那场大型歌舞演出《印象丽江》的最后一个章节中,那就是古老勒巴舞!在古老东巴舞中,有很多舞蹈都是模仿动物的动作而形成的。据《东巴舞谱》记载,纳西最古老的舞蹈源于金色青蛙的跳跃。如今在丽江西北部山区仍然保留着一种古老勒巴舞,它分别模仿大象、鹰、猴、蛙及虎,并使之形成了一套连贯的舞蹈动作。
4、纳西族具有优秀的音乐传统,纳西古乐是云南最古老的音乐。纳西古乐中,最著名的是大型组曲“北石细里”,据谐音俗称“崩时细哩”,汉译“白沙细乐”。据考证,纳西古乐源于唐、宋、元时期中原的词牌、曲牌音乐、道教科仪音乐、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相传为宋代乐曲。目前保留下来的只有来源于词牌、曲牌和洞经音乐的一部分。传闻原有汉语经文配唱,传到纳西族民间后,逐渐变为单纯的乐曲。整个乐曲分为"神州"和"华通"两个大调,并根据不同内容分为五十多个小调。经常演奏的有:"清河老人"、"小白梅"、"水龙吟"、"山坡羊"、"万年欢"、"吉祥"、"八卦"、"步步骄"、"到春来"、"到夏来"、"到秋来"、"到冬来"、"浪淘沙"、"十供养"等二十多个小调。由于这套乐曲长期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演奏,在流传中逐步融合了纳西族的审美情调和独有的乐器,因此被称为纳西古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