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杨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竹子大面积开花,人们不断发现野生大熊猫陈尸山林。各地陆续将病饿大熊猫送到成都动物园抢救。绝大多数大熊猫都获救了,但没有完全康复的大熊猫,需要一个康养之地,怎么办?
为拯救和保护国宝大熊猫这一濒危物种,1987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在国家建设部、林业部和财政部的支持下,决定在原成都动物园保护研究大熊猫的基础上,在成都北郊斧头山建立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开展大熊猫迁地保护,尽快增加大熊猫种群数量,开展大熊猫野化训练,实现将大熊猫放归野外,补充和复壮野生大熊猫种群的目的。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原主任李光汉回忆,那时的斧头山还是成都北郊的一个贫瘠的浅丘,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机耕土路与川陕路相通,从动物园到斧头山,要颠簸近半个多小时。1987年3月15日,时任成都市长的胡懋洲来到斧头山,挥铲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奠基。基地建设正式开始。
1987年11月11日,熊猫基地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国宝大熊猫有了第一个繁育研究基地。从野外送到成都抢救的大熊猫康复后,部分调往北京、上海、福州等地的动物园,成都动物园留下6只,这就是熊猫基地最早的6只大熊猫。
成都大熊猫基地,通过“大熊猫双胞胎育幼研究”“大熊猫人工授精技术的研究”和“大熊猫DNA指纹针研究及DNA提取法的建立”等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成都基地以当年抢救留下的6只病饿大熊猫为“本”,繁育出全球最大的大熊猫圈养种群之一。
从1987年至今,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走过了整整45个春秋。有100多只大熊猫在这里呱呱落地,有70多个国家元首,外国政要和3干多万游客来此参观成都这个大熊猫的家园。亚运会,这里诞生了“娅娅”;奥运会,这里诞生了“晶晶”;冬奥会的冰墩墩也有熊猫的身影。全世界越来越多的熊猫粉丝知道,成都是大熊猫的家乡,所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当之无愧的成都名片,为成都的熊猫文化在全世界的推广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也是一张亮眼的国际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