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怎么来的(82)只有自己认定
刘洪利
刚开始集门券的时候,我也借鉴烟标的收藏方法,给已知的景点写信求门票。只有长影给我复了信,虽然信是空的,因为同在一市,约我去取门票。
收到信的当天我就到了长影,那个时候叫长春电影宫,在湖西路那边另开了个门。管票务的是位女士,她找了一些门票给我,并告诉我可以常去。就这样我就成了长影的常客,人家很讲究,每次都不让我空手回来。有一次给了我大大的惊喜,女士从柜子里拿出五捆塑料票,每捆一种颜色。她嘱咐我说:“现在我们的门票用简介代替,这类票以后可能还要用,你回去处理一下再和别人交流。”
那时很年轻机灵着呢,马上就明白了她话里的含义。为了守信,回到家里用那把不太好使的老剪子,足足剪了五百次。为什么说剪了五百次,一共才五百张,原来连自己留的那五张都给剪了,人都儍透了腔。自己总在后悔,要是重来一回绝对不会干这种蠢事。
今天要讲的主角并不是那五捆门票,而是当时那位女士提到代替门票的简介。不知景点领导是怎么琢磨的,好好的门票不用,偏用简介代替。可能简介里的内容更丰富,自认为这样的宣传效果会更好吧。也有可能就是印的特别门票,因为当时进了院子都是拍电影的假景和道具,根本就没有售卖店和游客中心,一点出售和赠送的意图都没有,印简介干吗?
当时的情景我记得很清楚,售票的窗口斜对着检票的小门,由于游客稀少,交钱的人给一张简介,检票员都能看到,游客拿着简介就可以进门,在检票员眼里属于第二次验票。细细品味,这种方式是高度文明了。今天我的目的并不是想证明这枚简介代替过门票,一点门票的特征都没有,我怎么说都等于瞎喊,可能全国券友只有我把她放在门票收藏册里,以此留恋那段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