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道沟连南北 张公功业千秋
——张九龄和大庾岭古驿道
俞无畏
一条碎鹅卵石铺就的崎岖山道,蜿蜒曲折于大庾岭深处。它一端连接粤北,一端伸向赣南。千百年来,道上曾经人声喧嚷,车水马龙。这条山道就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大庾岭古驿道。
说起这条古驿道,那就不能不提起一个人,他叫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我对这位初唐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和大诗人的认知,始于他所出的名篇《望月怀远》中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千古佳句。
张九龄以科举入仕,宦游三十余载,职位自秘书省校书郎至中书令,其间几经宦海沉浮。从政期间,他为朝廷选拔了不少人才,象孟浩然、王维、李泌、卢象等一批能诗善文出类拔萃的人物,都曾得到过他的提拔、奖掖。他提出的一系列“政惟重谷”的改革措施,为唐代开元时期的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为一位具有桑梓情怀的粤籍政治家,对故乡岭南而言,张九龄最突出的功绩就是主持修建了这条大庾岭驿道。
大庾岭又名梅岭,它位于广东省韶关南雄市北部,坐落在粤赣二省交界之上。该岭“居五岭之首,为江广之冲”。
对于生活在岭南地区的百姓来说,大庾岭是通往中原的捷径,但那里山路崎岖,沿途多悬崖峭壁,道路狭窄竟难容一车通过,物资运输和货物交换唯有靠人肩扛背负,很是艰辛。若想避开大庾岭,自岭南往中原,可以取道今湖南境内的衡阳、郴州北上,然而这样做要绕过一段弯路,而且陆路部分比重大,无法有效利用水路优势。对于古人而言,水路交通的费用便宜且比较舒适;而陆路交通的价格昂贵且十分艰辛。从广州到南雄,经过大庾岭能够更充分地利用水路资源。因而,到隋唐时期,人们仍然把险峻的大庾岭作为出入岭南的重要通道。
(道光《直隶南雄州志》所载梅关古道图)
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告病返乡时途经大庾岭,他见到岭东的山道已遭荒废,路人出行因崎岖狭窄的山道而苦不堪言,于是便上奏唐玄宗,请求开凿大庾岭驿道,改善南北交通,以利于南北各地的通商和朝廷府库的充盈。
唐玄宗很重视这条道路的使用价值,于是下诏委任张九龄以原官左拾遗内供奉职为修路特使,负责督导修筑大庾岭驿道。接旨后,张九龄亲往大庾岭视察,他履险攀岩,观察山谷地势适宜利用之处和旧道中陡险的地方,设计了一条避开险峻的北岭、从南坡较平缓处过岭的周详的筑路方案。
是年十一月,大庾岭驿道正式动工开筑了,当时正值农闲季节,附近村民踊跃参加道路的修建,工程仅用了两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建成后的驿道平坦宽阔,可以并行五辆马车,转运物资可以节省很多的劳力,过去悬崖深谷的险境不再对过往行人构成威胁了。驿道成功开凿后,大庾岭驿道很快成为五岭中最繁忙的交通要道,也是沟通岭南岭北的主要交通孔道。每天南来北往的运输、邮驿、商旅络绎不绝经此驿道抵赣州,再沿章水下赣江,出长江。这正是:驿道沟连南北,天堑变坦途。
张九龄开凿大庾岭驿道之举,功在千秋。唐玄宗下诏以左补阙职召张九龄入朝,以表彰他修筑大庾岭驿道的功勋。唐宋以来,众多诗人墨客过梅岭古道,咏张文献公,曾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也为岭南文化增添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宋代余靖在其《和王子元过大庾岭》就说道:
秦皇戍五岭,兹为楚越隘。
尉佗去黄屋,舟车通海外。
峭巘倚云汉,推轮日倾害。
贤哉张令君,镌凿济行迈。
地失千仞险,途开九野泰。
安得时人心,尽夷阴险阂。
(今天的梅岭古驿道和梅岭关城照片)
唐代后,历朝历代均十分重视对梅岭驿道的修葺维护。南宋嘉祐年间,在岭上建立了关楼,并修整岭道;元明清时期,多次对驿道进行修补,用山石砌固古道。梅岭很早就以梅著称于世,岭上至今植有白梅、红梅、黄梅、绿梅和珍珠梅过万株。
梅岭也是红军多次战斗过的地方。毛泽东曾三次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通过粤赣交界的梅岭,进入广东南雄从事革命活动。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陈毅带领余下部队在梅岭、油山一带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并留下《梅岭三章》《登大庾岭》《偷渡梅关》等革命英雄主义的诗篇。
直到近代粤汉铁路通车,粤赣公路相继开通,这条昔日的南北商贸通衢大道方退去它原有的交通功用,变成了四方游人访古寻幽,赏梅观景的观光之道和人们探访回顾那段峥嵘岁月光辉历程的红色之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