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神韵 唐塔孤例
张厚培
山西长治市长子县法兴寺内,处处是国宝。只要留心,总能发现不同寻常的珍贵宝物。法兴寺经历一千多年的历史沧桑后,依然保留有唐代的舍利塔、唐代石质长明灯、宋代建筑圆觉殿“三绝”奇观。
法兴寺内唐代的舍利塔,是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时任潞州刺史的郑惠王李元懿于咸亨四年(673年)在所建,供奉37颗佛骨舍利。
舍利塔是一座方方正正、造型怪异的石塔,位于法兴寺中轴线上,平面呈“回”字正方形,重檐二层楼阁式,双层塔墙套筒式结构,边长八点八米,塔高十点七米。舍利塔为方形两级亭阁式石塔,叠涩式塔檐,四坡四角攒尖顶,仰莲相轮火焰式塔刹。
实际上,舍利塔是一座残塔,仅剩两层,后人又根据同类建筑的形制,给它加了一个塔刹顶部,所以才如此怪异。
到目前为止,这种位于寺院中轴线上的双层四角形楼阁式唐代石塔在国内尚属孤例,此塔古朴简洁,极近齐、隋风格,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极高的观赏价值。
舍利塔通体皆由大大小小的石材垒砌,却没有做一根支柱的梁,所以又被称作无梁殿。似塔非塔,似楼非楼,似殿非殿,建筑形制独特,在我国现存古塔中是绝无仅有的,堪称法兴寺一绝。
唐代凡是高大的塔,都采用砖材建塔,很少用石材建造,法兴寺舍利塔是唐代比较大的塔,全部采用石条、石板砌筑而成,这是非常少见的。
该塔通体取材仅最普通的砂石,却以其别致的造型、奇异的结构解读了佛法要义而独冠于世。
据载,唐咸亨四年(673年)高祖十三子郑惠王任潞州别驾时,经由太洛故道,专程至法兴寺赐舍利三十七粒和藏经三千卷,并亲自督造石舍利塔一座,以彰帝王之恩德,以资法兴寺之显名。
石舍利塔承载着37粒佛舍利,却以宽而厚、矮而矬外型示人,上加一层阁楼,似楼非楼,内藏石经三千卷,似塔非塔。恰是寓意着佛法之中世事无常、万事更迭,以及《金刚经》中所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之无相的深刻哲理。
在塔外看世事无常,从石门进入塔内,低头则会发现:内外两层呈回字型,蕴藏着轮回之意:内外轮回,上下轮回,时间轮回,空间轮回……
抬头仰望塔顶,顶有六层,以重檐歇山顶式构造暗合“六道”,于是在舍利塔内以建筑形态精准地诠释了佛学要义“六道轮回”(快乐神道,从容人道,难舍欲道,本能禽兽道,痛苦地狱道,堕落无间道)。这或许才是建塔人的初衷,它在无声地教导人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自己来之不易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