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山西名扬天下的长城关隘
罗斌林
长城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一个缩影。就山西长城而言,一度曾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军事、政治、民族融合、经济文化交流等多方面的巨大作用。关隘作为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在地理通道上设置的人工建筑和控制机构,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军事防卫和商贸控制两大部分。在军事防卫方面,关隘的设置是十分完备的,从预警、屯兵到防备以及粮草的补给自成体系,而且很多建筑都是因地制宜,从选材到形制都是适应当地的环境而建,这样的体系内各个部分协同作用,为关隘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后勤保障。关隘的商贸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保证货物的通行、查验货物以及征收赋税,另一方面有些关隘还是贸易的集散地。坐落在黄土高原隆起部分的山西,自古以来就是屯兵阻敌的天然要地。古代的关隘也就紧紧地依附在这自然形成的山河之间。山西境内关隘耸峙,津渡密布,决定了山西突出的战略地位。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上,不管政治中心是在中原地区、在陕西的关中还是在北京,山西都处在肩背的位置上,关系着中央政府的盛衰安危。特别是山西处在华夏族和游牧族结合地地带,为兵家必争之地。山西的古代关隘,有的耸立在山脉峡谷断裂的地方,有的建造在河流渡口之处,它们在古代战争中作用十分巨大。人们凭险而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关隘的建造从春秋时期就开始了,在以后的千百年里,统一和分裂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不断地轮回,关隘也就沿着疆域不断地重建重修。三晋大地,关山重重,最有代表性的关隘还是山西北部内外长城上的著名关隘。其中有七处关隘名扬天下,从北往南数分别是杀虎口、偏关、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固关、娘子关。
一、杀虎口
也称西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交接处。杀虎口建于明朝,古称参合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闻名遐迩,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杀虎口两侧高山对峙,地形十分险峻,其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两山之间开阔的苍头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至今大同至呼和浩特的公路,仍经由此地。
二、偏关
又名偏头关,位于偏关县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濒黄河,因东仰西伏,故名偏头。现存关城为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所建,明宣德、天顺、弘治元年、嘉靖六年、隆庆年间均有修建。
三、宁武关
宁武关是一个北方关隘,外三关之一,地处晋北楼烦(古部落名)故地。战国时,赵武灵王曾在此置楼烦关,以防匈奴。秦汉为楼烦县地,置有楼烦关,今县南的宁化村,即为楼烦关南口,县北的阳方口,即为楼烦关北口。北魏时广宁、神武二郡先后治此,合称宁武。唐置宁武郡,始用宁武之称,取广宁、神武二郡尾字而得。
四、雁门关
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五、平型关
平型关是内长城的一个关口,位于山西省灵丘县同繁峙县的分界线的平型岭上。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现在叫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呈正方型,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门额现收藏于关堡遗址),真可谓峻岭雄关。
六、固关
位于山西省平定县境内,是明长城真保镇重要关隘,是明朝京西四大名关之一。固关长城北起娘子关,南至白灰村,全长20公里,是国内保留较完整的石砌内长城。固关长城地势险要,历史悠久,古驿道深深。清康熙帝西巡路经此地,赞叹此关的雄伟,赋《过固关》诗一首:“鸟道入云中,风光塞漠同,人依险地立,城自越山丛,俗朴观民舍,才多壮士雄,芹泉连冀北,回首指青聪。”
七、娘子关
位于山西阳泉市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唐朝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故得今名。娘子关为中国万里长城著名关隘,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现存关城筑建于明代时期,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建有关门两座。东门为一般砖券城门,匾额题“直隶娘子关”,上有平台城堡,似为检阅兵士和瞭望敌情之用。天然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