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玉雕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Ⅶ-28扬州玉雕)
张厚培
扬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文化积淀厚重,自明清以来,即为我国三大玉雕重地之一。
扬州的琢玉工艺源远流长,出现过汉、唐、清三次高峰。唐代的扬州玉器工艺又达到新高峰,民间以玉器为佩、饰品亦渐开风气。宋代扬州玉器已向陈列品方面发展,出现了镂雕和练条技艺,为后来特色技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清代乾隆年间扬州玉雕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全国玉材主要集散地和玉器主产制作中心之一。
扬州本地并不产玉,但古代扬州便利的交通条件,富庶的市民,为玉雕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来自全国各地的珍贵玉石都在这里加工,顿时身份百倍。每一块玉石的成分、色泽、形态、大小均不相同,扬州玉雕大师善于“相玉”,他们依照玉石各自不同的特点,首先构思出玉器的造型,然后才进行仔细的雕琢,继而成器。
扬州玉雕工艺特点是琢磨,即“琢玉”与“碾玉”。扬州玉雕制作工艺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保持着扬州传统的地方文化特色,将阴线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和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为一体,形成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特点,具有秀丽典雅、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尤其“山子雕”和“练子活”技艺独具一格,显示出扬州玉雕工艺技法的精湛。
扬州玉器分炉瓶、人物、花鸟、走兽、仿古、山子雕6个类别,品种齐全,花色繁多。历代扬州玉雕分别保留了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如清代的《大禹治水》多种手法并用,属于稀世珍品,它以新疆青白玉为材料,高224厘米,前后雕琢6年,用工15万个,耗费白银一万五千余两。
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之瑰宝玉雕珍品《大禹治水》欣赏:
“大禹治水图玉山子”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多公斤,是中国玉雕史上用料最宏、运路最长、耗时最久、器型最大的玉雕作品,它出自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次伟大创举,是清代扬州玉雕的巅峰之作。
话说乾隆年间发现的这块玉石重6吨,体量巨大,颜色青绿,质地细腻如脂。1000多人100多匹壮马运送到京城用了3年多时间。好料配好工!扬州玉雕以大取胜。7年时间,众多扬州玉雕工匠不分昼夜地雕琢,终于在乾隆80大寿前赶制完成。
这件玉雕刻画的是大禹率领众人治水的场景。人们麻衣粗布,劈山移土;山前古木苍翠,山峦叠嶂,飞泉流瀑,惟妙惟肖;山顶有猴子、梅花鹿、野猪、蛇等动物形象,活灵活现,充分展示了当时极高的审美情趣及玉雕造诣。
《大禹治水图》玉山在乾隆皇帝的提倡和指导下,造办处画家贾铨参与具体设计,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加上闻名天下的“扬州工”,使得《大禹治水图》玉山成为当之无愧的玉器之王。《大禹治水图》玉山子自清朝乾隆五十三年(公元 1788年)起就在北京故宫的乐寿堂内高高伫立,两百多年来,一直展示着它那看不尽的风姿。
注:以上图片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