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券背后梨园绘画《同光十三绝》故事
罗斌林
这张门券相信很多券友都见过,它的主题画面就是取之于著名梨园画作《同光十三绝》。
沈容圃是一位晚清时期,生卒、经历均不可考的民间画师。他曾以写实手法,为当时很多京剧演员绘制过戏曲人物肖像画。而《同光十三绝》就是沈蓉圃绘制于清光绪年间的工笔写生戏画像,该画作参照清代中期画家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中的戏曲人物,用工笔重彩绘制而成。该画绘有老生、武生、小生、花旦、老旦、丑角,均是画家选择的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徽调、昆腔的徽班进京后扬名的13位著名京剧演员。该画原图高约三尺,长有丈余,所绘人物形态自然,各具表情,衣帽须眉,真实细腻,通过绘画中演员之扮相、面部之表情及服饰之特点等,生动地展现出每位演员的人物性格特点,此画的诞生为研究京剧早期的服饰、扮相和各行角色的艺术特征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形象资料。这幅画当年曾挂在北京前门头条东口一店铺里,很引人注意,所以流传很广。后来这幅画几经周转,传到梅兰芳家,成为梅家家传之宝。梅兰芳逝世后,把这幅画献给了国家。现收藏于江苏泰州梅兰芳纪念馆。
“同光十三绝”到底是哪十三个人?现根据资料所诉,将“同光十三绝”所绘之演员和他们扮演的角色,按生、旦、丑行当分别介绍如下。
画中绘老生4人:(1)程长庚饰(前排左起第三位)、(2)卢胜奎(前排右起第二位)、(3)张胜奎(前排左起第一位)、(4)杨月楼(后排右起第一位)。
武生1人:谭鑫培(前排右起第一位)。
小生1人:徐小香(中间的一位)。
旦角4人:(1)梅巧玲(后排左起第二位)、(2)时小福(前排右起第三位)、(3)余紫云(后排左起第三位)、(4)朱莲芬(后排右起第二位)。
老旦1人:郝兰田(后排左起第一位)。
丑角2人:(1)刘赶三(前排左起第二位)、(2)杨鸣玉(后排右起第三位)。
清代沈容圃绘制的《同光十三绝》画像
图中人物从左至右依次为:
1、郝兰田(1832~1872)安徽怀宁人,清末京剧老旦著名演员,与谭志道均为京剧老旦的奠基者。(《行路》中饰康氏)。
2、张胜奎(生卒年月不详)北京人。唱腔流利曲折,精于说白、做工。其念颇带情感,做派神态逼真,擅演忠臣义士一类"衰派老生"角色。(《一捧雪》中饰莫成)。
3、梅巧铃(1842~1882)是清朝同治、光绪时期技艺非凡、声名赫赫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之一。梅兰芳大师的祖父。(《雁门关》中饰萧太后)。
4、刘赶三(1816~1894)清末京剧丑行演员。名保山,字韵卿,天津人。他的嗓音清亮,念白脆爽,做表传神,同时又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能根据剧情自编唱词唱腔,改变以往丑行"重念不重唱"的状况。(《探亲》中饰乡下妈妈)、
5、余紫云(1855~1910)湖北罗田人。京剧青衣演员,他不仅基本功扎实,技艺精湛,而且能戏多、戏路宽,自弹自唱,琵琶铿锵,珠喉宛转,清晰动人,世人称为一绝。(《彩楼》中饰王宝钏)、
6、程长庚(1811~1880)名椿,字玉珊,安徽省潜山市人。清代徽剧、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群英会》中饰鲁肃)
7、徐小香(1832~1912)清朝同治、光绪时期技艺非凡、声名赫赫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之一。(《群英会》中饰周瑜)、
8、时小福(1846~1900)京剧青衣演员,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幼年至北京学唱京戏,嗓音委婉,高亢嘹亮,略欠圆润,吐字发音真切,但仍不脱徽调味道,唱法属阳刚性质,唱腔极富情韵,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誉。(《采桑》中饰罗敷)、
9、杨鸣玉(1815~1894)清朝同治、光绪时期技艺非凡、声名赫赫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之一。(《思志诚》中饰明天亮)。
10、卢胜奎(1822~1889)江西人。中国京剧形成初期演员,工老生,也是最早的京剧剧作家。 (《空城计》中饰诸葛亮)。
11、朱莲芬(1836~1884)祖籍江苏元和,昆曲旦角。幼学昆旦及花旦,后又兼习皮黄,文、武、昆乱,各有所长,尤精昆曲。(《琴挑》中饰陈妙常)。
12、谭鑫培(1847~1917)籍贯湖北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谭鑫培是京剧谭派的创立者,有伶界大王之赞。其对京剧艺术的革新,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行内有“无腔不学谭”之说。1905年,谭鑫培拍摄了黑白无声影片《定军山》,该片成为了中国第一部电影。(《恶虎村》中饰黄天霸)。
13、杨月楼(1844~1890)安徽怀宁县石牌镇杨家墩人。清末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他体魄魁梧,嗓音宏亮结实,唱、念讲究字韵,起扮相仪表堂堂,有"天官"之誉。 (《探母》中饰杨延辉)。
这十三位戏曲表演艺术家代表着当时戏曲表演的最高水平,他们对戏曲表演上下的功夫最终都得到很好的回报。世人记住了他们,历史也会记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