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姚黄魏紫
秦皇岛 刘振林
由于园林、花木是我门券收藏的主要专题,所以见到相关的券品就比较敏感,而实际上门券所包含的知识更加包罗万象,有时一个专题知识点会被门券“带着”走很远,以致拓展到其它的领域,这可能也是集券增知的一种表现。这次说的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下面(图1、图2)是一枚嘉德拍卖公司的邀请函,从其副标题可以看出这是一次明清古典家具展览的邀请函。由于古典家具不在我的兴趣范围之内,所以这枚邀请函吸引我的地方不是家具展览的事,引起我注意的是展览的主标题——“姚黄魏紫”这四个字。在我的知识范围内,‘姚黄’和‘魏紫’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的牡丹的两个品种的名称。这两个品种历史悠久,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
图1 邀请函正面
图2 邀请函背面
北宋欧阳修在其名作《洛阳牡丹记∙花释名》中清清楚楚地记载了这两个牡丹品种。关于‘姚黄’,他记述道:“姚黄者,千叶黄花,出于民姚氏家,此花之出于今未十年。姚氏居白司马坡,其地属河阳,然花不传河阳传洛阳,洛阳亦不甚多,一岁不过数朵。”就是说这个品种在宋代出自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一个姓姚的百姓家中,是一个重瓣(千叶)黄花品种,该品种没有在河阳流传,却传到了洛阳,但也并不多见。可见其在当时是很珍稀的。图3这枚站台票上就是‘姚黄’这个品种。而对‘魏紫’这个品种,文中记载得就更加详细:“魏家花者,千叶肉红花,出于魏相仁溥家。始樵者于寿安山中见之,斫以卖魏氏。魏氏池馆甚大,传者云此花初出时,人有欲阅者,人税十数钱,乃得登舟渡池至花所,魏氏日收十数缗。其后破亡,鬻其园,今普明寺后林池乃其地。寺僧耕之,以植桑麦。花传民家甚多,人有数其叶者,云至七百叶。”文中说‘魏紫’这个品种是重瓣肉红色花,最初是一位樵夫在寿安山中发现的,并把它挖回来卖给了宰相魏仁溥家。由此可以推知,‘魏紫’这个品种出现得比‘姚黄’要早,因为魏仁溥是五代时期的一位宰相。魏府宅院很大,传说有人想要看‘魏紫’的话需要登舟渡过池水才能到达栽植牡丹的地方,而且不能白看,每人要交十多文钱,魏家因此每天可收万余文钱(“缗”是指用绳子串起来的铜钱,一缗是一千文)。看来这位宰相不是很大气,但可以反衬出当时‘魏紫’这个牡丹品种引起的轰动效应。后来魏家破败了,这个牡丹品种也就传到了民间。文中说当时有人数过‘魏紫’的花瓣数(古代称花瓣为“叶”),多的竟可达七百瓣。可见其重瓣性之高,难怪当时人们对其痴迷。图4这枚站台票上就是‘魏紫’这个品种。记述完‘魏紫’,记文中又说:“钱思公尝曰:‘人谓牡丹花王,今姚黄真可为王,而魏花乃后也。’”钱思公是北宋大臣、文学家钱惟演,其谥号为“思”,对欧阳修曾有提携之恩。这句话是钱惟演对这两个品种的评价:人们把牡丹称为花中之王了,而‘姚黄’堪称“牡丹之王”,‘魏紫’堪称“牡丹皇后”。极言这两个品种是牡丹品种中的极品。这种评价一直流传至今。
图3 ‘姚黄’
图4 ‘魏紫’
这就是我初看到“姚黄魏紫”这个标题所能想到的知识范围。可这两个牡丹品种名称又是如何和家具展览联系起来的呢?好在现在网络方便,就试着将这四个字输进去搜索,搜出来的一条信息说这是一个成语。这就进入了自己知识的盲区,没想到两个牡丹品种的名字也能成为成语。赶忙拿出《汉语成语大全》进行核实。果然不错,而且还可称作“姚黄魏品”,其出处正是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花释名》。把“姚黄魏紫”作为一个词使用也是从欧阳修开始的,其《绿竹堂独饮》诗中就有“姚黄魏紫开次第,不觉成恨俱零凋”的句子。与欧阳修同处北宋,但年代略晚的孔武仲《九月十四日小会》诗中有“人生爱赏无时足,但作姚黄魏紫看”之句;南宋范成大的《再赋简养正》诗中有“一年春色摧残尽,更觅姚黄魏紫看”;元代王冕《盆中树》诗中有“姚黄魏紫夸艳美,看到子孙能有几?”;明代吴师禹《笺上题诗》有“姚黄魏紫俱零落,能得春风有几时”……“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这句话很形象地说出了成语的形成过程,“姚黄魏紫”这个成语应该就是这样形成的。成为成语后,其含义也有了拓展,成为牡丹佳品的通称。这样,这枚邀请函上的标题就好解释了——若把明清古典家具比作花王牡丹,那其中的精品(佳品)不就相当于“姚黄魏紫”了吗?
为了看懂这枚邀请函,也在网上粗略看了些有关明清古典家具的介绍,才知道在明清时期制作家具的木材中数一数二的珍品是黄花梨和紫檀木,一直被选为皇家专用的家具木材。巧得很,黄花梨的“黄”正与姚黄的“黄”对应,紫檀的“紫”正与魏紫的“紫”对应。有了这样的巧合,再用家具中的精品和牡丹中的精品相类比,就再恰当不过了!此时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邀请函上“姚黄魏紫”这几个字,就觉得更加入木三分了!这几个字是出自谁的手笔呢?后面有印章——“田家青印”。田家青先生是我国古典家具领域内著名的学者、专家。难怪这次展览的标题取的如此有文化底蕴呢!
我忽然觉得我被这枚邀请函把我从花园中“带”到厅堂的家具陈设中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