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二十届展“双先”访谈录(八)
先进个人——编制、展示系列券集重大贡献者马明言
访谈时间:2022年4月16日
访谈人:钱宝林(券研网记者,以下简称记者)
被访谈人:( 北京 马明言,门券部理论部副部长。以下简称马老师)
(记者):马老师好!时间过得真快,自从平遥一别,屈指五年过去了。虽然我们没有见面,但通过您在网站展示的券集,我的感觉,还是犹如见了面一样的亲切。
(马老师):我也有同感,平遥一别,虽然几年未曾谋面,但通过券研网这一平台却能经常欣赏到您的大作和看到您繁忙的身影。您荣获二十届展“最佳采编奖”荣誉称号实至名归,能接受您的访谈是我的荣幸!
(记者):您过奖了,北京对于我们集券人来说,是一个资源厚实的地方,看着各景区经常推陈出新的门券,简直有些眼花缭乱的感觉。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马老师):对于一个门券收藏爱好者来说生活在北京确实是十分幸运的。就像您所说,北京是一个门票资源厚实的地方,各个博物馆和旅游景点经常推出新的门券,都有点集不胜集的感觉。虽然有这样优越的先天条件,但要收集到这些门票也不是容易的事。要搞到这些门票,除了要支付一定的钞票,还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辛劳。如北海公园和天坛公园推出的二十四节气套票,一个节气一张,要想集齐,不管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一年之内要跑24次,少一次都集不齐。有的景点的门票发行量非常少,只印几百枚,如离得远,坐头班车去都买不到;有的门票(如天坛等公园使用的60岁以上老年人入园券)就只用于外地老年人,无外埠身份证不能领取,北京券友干着急也没有用;还有的景点比较偏远,如果信息不灵,就会与其失之交臂。因此,为了克服以上购票困难,我们就采取及时互通信息,互相代购的方法。
(记者):据我所了解的情况,北京的券友经常热心地为全国各地的券友们帮忙集券,我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首先、这里面要真诚地感谢你们的付出。其次、要理解你们的苦衷。跑路不说,有时白跑,还不被请托的券友所理解,这种心情是最难受的,我有同感。我们换个话题,马老师您是全国门券界比较资深的券人,谈谈您的收藏初衷和历史好吗?
(马老师):同意你上面说的。至于在全国门券界,资深谈不上,与大腕级的藏家相比,不论收藏历史,还是藏品都相差甚远,我只是个痴迷门券收藏的爱好者。我从小就有收藏的癖好,收藏对我来说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小时候曾收藏过洋画、烟盒、糖纸、小人书;文革期间收藏过毛主席像章和文革小报;八十年代开始集邮;还曾涉猎过粮布票、彩票、地铁票、年历片、磁卡等的收藏,比较杂。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转为全力收藏门券和站台票,一直坚持到现在。截止目前已收藏各类旅游门券和站台票六、七万枚。在网站、报刊发表券集、图集及文稿500多篇。曾多次参加全国(17、18、19届)、北京和外省市举办的各类券展;撰写的多篇论文入选全国旅游门券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曾为三所小学开办了门票收藏讲座。
(记者):其实,我们集券除了个人爱好以外,最终目的还是让门券文化得到社会和大众的认可。从这点上看,您做的已经是相当不错了。您还记得10年前的5月13日吗?那是您的第一部券集作品《艺术大师梅兰芳》,以全新的面目展现在门券收藏研究网上,一框A3标准,曾受到众多券友的称赞。我那时还不认识券研网。请您谈谈第一部作品的创作感受好吗?
(马老师):时间过得好快啊!一晃十年就过去了,记得10年前经崔艳红券友的引荐,才使我得知券研网,登录券研网后使我眼界大开,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到那么多券友制作的精彩券集,令我十分羡慕,也使我产生了制作券集在网站展示的欲望。说起制作券集,我首先要感谢陈明新老师,因为我是在反复学习了陈明新老师的《word办公软件在门券电子展集上的应用》一文后,才逐步学会编组券集的。《艺术大师梅兰芳》是我在券研网上发表的第一部作品,也是我与券研网结缘的始点。与券研网一经结缘,再无分离。券研网已成为我晚年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
(记者):18届国展,您被任命为理论部副部长后,2014年底,您与北京券友宋振清、崔艳红、张伟等成立了“北京门票沙龙”。实践证明,你们的沙龙,很好地整合了北京各个博物馆和各大景区的门券资源,尤其是在创作中充分发挥了各位成员的特长与优势,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开拓创新性的想法和做法,您当时是如何考虑的?
(马老师):18届展回京后,为了解决居住分散,见面困难,又想相互交流门券信息,探讨门券收藏诸多问题的困局,在崔艳红券友的倡议下,我与崔艳红、宋振清、张伟等几位券友在网上成立了北京门票研究沙龙。所谓北京门票研究沙龙其实就是创办的一个QQ群,利用先进的通讯网络大家在群里互通门券信息、交流收藏经验、探讨理论问题。后来,大家又觉得不能光在那里空谈,也不能让收藏的门票躺在收藏册子里睡大觉,应该动起手来,干点实事。所以,又增加了一个功能:通过网络合作创作图集。
(记者):你们集体创作图集,网络展示,集中优势兵力在券界是开了先河的,而且取得的成绩不菲。北京门票沙龙将《博物馆大观园》打造成了券研网的一个精品栏目,让全国的券友们受益匪浅。我们知道,一部券集从构思、组织、选票到成型定稿需要耗费许多精力,特别是协调方面的困难,你们都是如何克服和解决的?谈谈你们的团队和他们甘于奉献的精神好吗?
(马老师):北京门票研究沙龙是从2015年开始集体创编门票图集的,经过八年的共同努力与合作,连续在券研网推出了《北京博物馆门票图集》、《中国四大系列》、《华夏遗珍》、《博物馆大观园》、《特殊门券》等5部300多个门票图集。这几部门票图集在券研网展示后均受到许多券友的认可,并被网站和券友评选为“我最喜爱的系列专栏”。
既然是集体创作,就有一个组织分工和协调问题。要解决好:干什么?怎么干?由谁干的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和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要有一个明确的分工,如由计算机操作技能最好的宋振清老师负责版面设计和图集美化;由张伟老师提供图集所需门券;由崔艳红老师负责编辑上传和沟通工作(现为戴杰编辑上传);我负责门券扫描与编制图集。
每一部图集,我们都按下面的程序认真实施:1、搞好选题,我们首先通过大家讨论确定图集的主题、范围和名称。2、拟定具体实施计划。 3、编制图集。4、集体审核。5、修改补充。6、上传网站展示。
通过合作创编图集,对我们也有不少的启示,使我们认识到在一起做成一件事,就要有明确的目标、坚持到底的信念、不求回报的实际行动、还要有互帮互谅的团结精神。
(记者):您所介绍的这些经验真好。据说,你们沙龙线上线下都很活跃,而且有擅长写作的、有擅长电脑制作贴片的、有珍稀藏品丰富的,还有民俗收藏爱好者的新生力量。你们在发挥各自特长、整合集体优势创作上有哪些体会?您认为这种创作模式是不是券界应该大力提倡的呢?
(马老师):北京门票研究沙龙从2015年开始的4人(宋振清、马明言、崔艳红、张伟),到2022年已增加到11人,新增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既有收藏门票爱好,又有写作能力的年轻人。新人的加入为沙龙增添了新鲜血液,也为门券队伍增加了新人。年轻人有活力、有知识,但也存在短板,缺少时间(都在上班)。另外,由于从事收藏时间短,藏品有限。针对新人的特点,沙龙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鼓励他们积极向网站投稿。为了使他们的稿件显得更加生动,票源丰富的券友就根据他们稿件的要求,提供适合的门票。截至目前为止,他们已向网站投稿250多篇。其中,许多稿件受到众多券友的好评,如刘永卫老师撰写的老北京系列,张春凤老师的说景赏券系列,刘瑞海老师的邂逅古诗词系列,张玮峰老师的藏式风情等。
(记者):特别感谢您对上述访谈的精彩解答,也感谢您这么多年来的辛苦付出。祝愿您和您的团队依托首都的强大优势,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
(马老师):谢谢您的采访,我们因券相识,因券结缘,欢迎您疫情过后再来北京!
北京门票沙龙最初创建者:崔艳红、马明言、宋振清、张伟
北京门票沙龙的宋振清(左)、马明言(中)、崔艳红老师在一起研究券集制作(崔艳红提供)
访谈人与被访谈人马明言老师2015年在北京报国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