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7)抗战精神
王斌坤
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从1931年9月18日开始,中国人民进行了14年惊天动地的伟大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彪炳史册的巨大贡献,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抗战精神。
抗战精神是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的时代体现。它极大地整合、激发了全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提高了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支撑。
2014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高度概括了抗战精神的内涵:“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战精神内涵主要包括: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爱国情怀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是愿意为祖国奋斗献身的价值取向。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被充分激发出来,举国上下用血肉筑起一座抵御侵略者的钢铁长城。
2、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民族气节是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而永不屈服的精神品质和高尚追求。抗战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争、前赴后继,表现出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
3、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英雄气概是为了祖国利益不惜流血牺牲的崇高精神。抗战时期,中国军民面对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对死亡威胁义无反顾,表现出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
4、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必胜信念是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心和顽强信念。抗战不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民族意志与信念的较量。持续14年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在持久抗战中顽强抗击敌人,全国军民始终保持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心,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最终打败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
抗战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伟大斗争实践中的精神结晶。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团结各个党派、各界群众和一切爱国同胞,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坚持全民族抗战路线,领导八路军、新四军等民众抗日武装,创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敌后战场,领导敌后人民打击侵略者,并与正面战场一道,对日军实施战略夹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达到了空前的觉醒,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战争中得到了锤炼和升华,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习近平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