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李鸿章——淮军公所
河北保定 彭森
李鸿章塑像安放在保定直隶总督署二堂院内东厢房李鸿章展室。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入曾国藩幕府,后编练淮军,历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湖广总督兼湖北巡抚,同治九年(1870年)接替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在同治、光绪两朝,李鸿章三次任直隶总督达25年,是直隶总督中任职时间最长者。同时因兼任北洋通商大臣,其职权不限于直隶,更扩及全国,成为影响清廷内政外交的关键人物。
李鸿章在保定任直隶总督期间的政绩:兴修水利,治理水患,发展农业,大力推行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修筑铁路,开设电报局,创建北洋海军,兴建新式学堂,主持幼童留学,培养近代人才,他主张“和戎外交”,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李鸿章还是清代大臣中第一个进行环球访问的外交特使,1896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大清国全权特使”参加俄国沙皇加冕典礼,并出访欧美,历时190天,经过四大洲,横渡三大洋,访问了俄、德、英、法、美等8个国家。
在保定有一座与李鸿章关系密切的历史建筑——淮军公所,它地处保定古城西南隅,其全称是“淮军昭忠祠暨公所”,是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于光绪十四年至十七年(1888–1891年)奉诏修建的祠堂和公所合一建筑,淮军昭忠祠是祭奠在战斗中阵亡的淮军将士的国内第四座昭忠祠,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座,从建筑艺术、建筑规制和占地面积都是首屈一指的。公元1901年,李鸿章去世后改为李鸿章祠堂,清朝灭亡后,这里曾被学校、机关占用,多数建筑成为民居。
淮军公所是中国北方保存完整的一座以清代徽式祠堂建筑为主体的古建筑群,建筑风格南北兼容,别具一格。在淮军公所现存建筑中可看到其迎宾院、戏楼、享堂、昭忠祠均为徽式建筑风格,房屋高大宽敞,两边的墙壁为高大的马头墙。北部几个院落则是北方的四合院形制,低矮古朴,两种风格形成鲜明对照,既能感受到北方建筑的古朴浑厚,也能欣赏到南方建筑的精巧秀美。
淮军公所1984年被列为保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国家建设部文化部公布为中国近现代优秀建筑,1993年被定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淮军公所集史料和建筑艺术于一体,是南北风韵齐现的建筑遗存,这里有大量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古戏楼更是精美绝伦,令专家学者赞叹不已。淮军公所具有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经十几年的恢复修缮,现已基本竣工,它将重绽光华,成为保定历史文化名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