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票古画(6)清明上河图
常州 费怀仁
《清明上河图》是大家熟悉的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流传了近千年,声名显赫,广受青睐,摹者众多。原作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不是我们常能见到的,但好在现代先进的印制技术条件下,我们还是有幸能经常看到它的身影,从挂壁的展框中、翻页的画册中、实用的明信片以至邮票中,甚至在相关的旅游门票中……只要你有爱好并去关注,《清明上河图》就有可能会在你身边。由于此图是一幅长卷,因此许多画面只能以其局部图来反映该作品,但不妨碍我们去欣赏去学习。
张择端(约1085—1145年),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为宫廷翰林图画院待诏(宫廷画师),后“失位家居,卖画为生”。《清明上河图》正是这位北宋大画家张择端所画的宽24.8cm长528cm的绢本长卷,他描绘了清明时节的北宋都城汴京(现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忙热闹场景。画中涉及人物据计有六百—八百余位(说法不一,以下同),房屋楼阁一百余座,以及牲畜、车辆、轿子、船舶各有数十之多,还有各种公共设施、桥梁、树木、道路、河流,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罕见。这是一幅用高度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民生活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升平时期的一片繁荣。画卷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郊外春光、汴河两岸、城市街景。下面我们用二枚门票上的《清明上河图》局部画面来反映宋代都城清明时节汴河沿岸的闹忙景象。
这是《清明上河图》第二部分“汴河两岸”的局部图,图中以飞架在汴河上的“上土桥”为中心。规模宏伟,状如飞虹,结构复杂的木拱桥也被称为“虹桥”(正名“上土桥”),这里是水陆交通的汇合点。汴河,在宋代是囯家的漕运商贸水上交通枢纽,画中可以看到河道满载货物的漕船商舟云集,首尾相接。两岸码头上停满了船只,正在忙碌进行着装卸。准备通过桥孔的大型漕船正在放倒桅杆,艄工们紧张的操作吸引了许多围观人群。虹桥上车马来往,商贩密集,各式行人熙攘,桥头遍布各种饮食和杂货摊……光这桥上往来和停留的人群恐怕远远超过百人了吧,这里真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热闹非凡,我看可以把这里作为整个《清明上河图》画面的高潮片段。
这是另一枚门票,其主图是《清明上河图》第三部分“城市街景”中的局部图。真正繁荣的商业街道不在这画面中,但图的左侧是一座高大的城门楼,叫“东角子门”,位于汴京内城东南,在当时是都城的大门之一。从图中可见,远道而来的骆驼货运队正从城门通过,城门口的道路上那些行人、挑担的、推车的、牵驴的、赶骡车的都行色匆匆的在赶路,道路一旁的商贩招呼着生意,还有人扶着路边的栏杆在商谈着什么……似乎这里应该是城门前护城河上的护城河桥……勤劳的人们,清明时节都赶早呢,一派初春忙碌的气息尽显城乡内外。宋代的盛世景象,市民生活,都被张择端的画卷揽收其中。
历史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成为中国风俗画的一个里程碑,值得我们自豪和珍惜,但不知道其他门票中是否还有《清明上河图》的另外部分,有否在门票中凑齐这幅长卷的可能?
下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清明上河图》邮票,基本反映了这幅旷世杰作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