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阳子说申道沪之(五)
犹太人在上海
上海 李金燕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是犹太摩西会堂旧址,始建于1927年,位于长阳路62号(原华德路62号),1907年建造之时是一幢私宅。由俄罗斯犹太人集资将原来在其他地方租屋建造的摩西会堂迁入,成为一所供俄罗斯犹太人和中欧犹太人使用的会堂。”这里讲述了犹太人的历史,1930年末犹太人在中国上海虹口区这片土地上生活。
首先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在1920年代末,大部分德国犹太人都忠于德国,融入德国文化,而且相对比较富裕。他们在德国军队服役,投身于德国科学、商业和文化的每一个领域。自从1933年纳粹在选举中获胜后,就开始了政府发动的排犹运动,如1935年制定了《纽伦堡法案》,以及1938年的水晶之夜在德国发生“水晶之夜”后的犹太人,迫使德国犹太人逃亡海外,寻求庇护。
1937年7月7日发生了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全面爆发,会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撤出上海,上海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日本占领军还来不及在上海扶植傀儡政权,无法对上海实行全面有效的控制。
再说说租界的情况,上海公共租界是在南京条约后形成的,警察、行政和护照管理都由外国自治机构执行。1937年淞沪会战以后,上海市被日本占领,而日军和中国维新政府在该区域内没有建立护照制度。上海港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既不需要签证也不需要护照就允许进入的地方。根据中国和欧洲国家之间的不平等条约,签证只在订票离开欧洲时才是必需的。上海在这段时间处于“大门洞开”的特殊开放状态,从水路进入上海不需要办理任何手续,恰巧在1930年代末犹太人被德国纳粹赶出来,关进集中营,他们被告知限期离开——2周,否则就是被屠这条死路,想搞到护照、签证非常难,所有国家的大使馆,包括美国,都向他们关闭了他们的国门,当听说上海不需要签证就可以自由进入时,许多犹太人想法子买船票奔向这个有希望活着的地方。
在大批德国犹太人到达上海时,已经有2个犹太社团定居在这座城市:富裕的巴格达犹太人,包括嘉道理和沙逊家族,和1917年十月革命后逃亡来此的俄国犹太人。数千名奥地利犹太人被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解救,他在1938-1940年期间,抵抗他的上司中国驻柏林公使陈介的命令,向犹太人签发了数千张签证。
犹太人在上海的生活
1938年8月15日,第一名来自奥地利的犹太难民乘坐意大利轮船抵达上海,到1939年6月,陆陆续续来了8,200名犹太难民,接下来对移民有所限制,不过仍有一些犹太人继续抵达,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当局尚未准备好接受大批移民,维克多·沙逊和保罗·葛摩建立的欧洲移民国际委员会(IC)、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 (JDC) 以及嘉道理创办的援助欧洲犹太难民委员会(CFA),给犹太难民提供了大量必需的援助。这些组织在虹口人员稀少的舟山路和霍山路一带准备了一些房屋,这里的房租比公共租界或法租界便宜,供给他们的是破旧的房间,以及6个学校改建的难民营,每个房间要住几十个人,还要忍受饥饿,脏乱差的卫生状况和不足的就业机会。
虽然面对语言障碍、极端的贫困、蔓延的疾病和隔离,难民们在福利机构的支持下,还是建立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社区。犹太人的文化生活相当繁荣:开设了学校,出版了报纸,在剧院上演戏剧,运动队参加训练和比赛,甚至餐馆中的歌舞表演也兴旺起来。
珍珠港事件以后(1941–1943),日军偷袭珍珠港以后,富裕的巴格达犹太人(许多是英国公民)被捕入狱,而美国慈善基金也停止了。由于和美国的联系中断了,失业和通货膨胀恶化,难民们的生活更加艰难了。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的加剧(1943–1945),纳粹德国向日本增大了压力,要求移交上海犹太人。日本长官问犹太社区领袖卡利什·拉比:“为什么德国人这么恨你们?”此人知道他的回答关系到犹太社团的命运,他没有犹豫,用意第绪语告诉翻译:“德国人仇视我们,因为我们是东方人。”日本长官原来一直板着的面孔,这时变成了微笑。不顾军事同盟,他没有答应德国人的要求,始终没有移交上海犹太人”。
1942年11月15日,政府批准了受限制的犹太人隔都计划。1943年2月18日,日本当局宣布成立“无国籍难民指定区”,要求在1937年以后来沪的无国籍难民必须在3个月内(截止到5月15日为止)将住所和事业都迁移到这个面积为1平方英里的区域。
一半的难民克服了巨大障碍,在隔都外找到了生计和住处,又再次被迫离开住所和生意,重新安置在一个不到一平方英里的拥挤、肮脏的区域,虽然颁发了去隔都外面工作的临时通行证,但在第一年以后,批准变得专横武断,并被严厉地缩减。原先驻在虹口隔都的中国人也没有离开,犹太人没有被完全隔离,经济状况恶化,心理上对隔都难以适应,驻扎在一起的中国人和犹太人同甘苦,共患难,相同的战争苦难把中国人民和欧洲犹太难民的心连在了一起,和谐相处,温暖彼此,留下了一段段佳话。
1943年冬天是严峻的,饥饿相当普遍。美国空军对上海的空袭开始于1944年。破坏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45年7月袭击虹口区日本无线电台时,当时有31名难民被炸死,500人受伤,700人无家可归。上海隔都里的一些犹太人参加了抵抗运动。他们参加了一个获取和传播信息的地下网络,直接破坏日本的军事设施,并帮助降落的美国飞行员逃到中国管理区域。
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概括为:
身在井隅,磨难苦痛,心向璀璨;
勤劳知慧,眼里有诗,自在远方。
犹太人离开上海
1945年9月3日,中国军队接管解放了的上海,隔都正式解放。犹太人开始逐步离开上海。根据当时国民政府的规定,原则上要求德国、奥地利籍侨民(包括德、奥犹太人)遣送回国,这使得1.4万余名德国、奥地利籍犹太人不得不离开上海。但在经历了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暴行后,他们多不愿返回自己的国家。不少犹太难民通过各种途径,如亲友和国际援犹机构,去了北美、澳大利亚和南美。只有少部分人回国,还有部分人继续留在上海,待到以色列国成立后,申请去以色列定居。
赛法迪姆犹太人多为英、美国籍人士,少数是伊拉克籍或无国籍,如沙逊集团。随着二战后国际形势及中国局势的转变,犹太商人开始从1948年开始离开,大量犹太资本的撤离也导致上海犹太工商业纷纷歇业,犹太总会、犹太学堂、犹太医院和养老院等等由于缺乏资金支持而处于停顿状态。
原先,俄罗斯籍犹太人由于没有苏联国籍且在上海大多发展较好,一般都愿继续留在上海。但是,由于二战后,苏联的国际地位提高,苏联领事馆又鼓励俄侨申请苏联国籍,因此约有60%的俄侨加入了苏联国籍。此外,1947年国民政府又与苏联关系紧张,促使大批刚加入苏联国籍的侨民(包括犹太人)离沪回国。
尽管如此,仍有相当数量的俄罗斯犹太人不愿去苏联。但在1948到1949年约有4000人在1948年以色列共和国成立后,由以色列特派到上海的领事摩西·尤瓦尔的鼓动下前往以色列定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旅居上海的犹太人有7000余人,多数是俄罗斯犹太人,少数是德国、奥地利、英国等国籍的犹太人。50年代初上海犹太人继续离开上海,其中有5700人在1950到1954年前往以色列定居。据统计,旅居上海的犹太人1953年为440人,1956年124人,1958年84人,到1976年已不足10人。80年代末,旅居上海的犹太人几乎没有了,仅有1名犹太人加入中国籍。
后续:联谊组织中犹友好
访旧寻根魂牵梦萦:很多当年来避难的犹太人也陆续回来探望,故地重游,并献上自己的感激之情,科特一家71年后来上海得知犹太难民纪念馆拟建一个图书馆时,将自己一生心爱的藏书8000余册捐赠给纪念馆。馆内的很多物品都是难民们捐助的,每一件物品都在讲述着那段历史,传递着和中国人民的友谊。
1992年,中国和以色列建交以后,以色列人和上海之间的联系已经以多种方式为人所知。2007年,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馆代表26个以色列公司向虹口区里的社区项目提供捐款66万元人民币,借以感谢当年隔都为犹太人提供的安全港。
草于2022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