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老保定的电影院
张洪志
在老保定人的印象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电影风靡的时期,当时在保定有多家电影院,给人们提供了文化娱乐的场所,也在那一代市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回忆。
从老火车站沿新华路、裕华路到红星路(现统称裕华西路),不到五华里的街道上(包括两侧)就坐落着河北电影院、保定电影院、八一电影院、一宫、红星影剧院、大舞台、地招礼堂、铁路俱乐部至少十来家电影院,除地招外先后纳入了甲级影院之列。当时所谓的甲级影院除了硬件指标外,能享受到排映“首轮片”的专属权。
那时老城区的电影院还能列举很多,比如位于三道桥的运输礼堂,位于人民公园(今动物园)的青少年宫、位于青年路的人民电影院、位于小北门附近的房管礼堂、和平影院、大众影剧院、位于大西门的郊区礼堂等甲、乙级电影放映场所,这些影院均在裕华路核心商圈范围内,当然还包括经常放映内部电影的地区(老八中的对面)、市(老地委北侧)电影公司放映厅等等......
在当时被称作西郊的范畴内,也有百花电影院、五一影院、四八二俱乐部、军人俱乐部等多家甲乙级影院。还有很多企业对外售票放电影,比如棉纺、乐凯俱乐部、铸机、604、化纤、列电等。
露天固定放映场也是当时一大特色,比较知名的是东风公园(夏天在露天,冬季在正门口东北侧的简易木屋)、莲池、人民公园三座露天影院,均能容纳观众五、六百人,座位很简陋,都是砖混结构,放映还要受极端天气的制约。
那个时期,其它有条件的部队、学校、乡村都具备在周末和节假日露天或室内放映电影的条件,一般不售票,但对外开放,满足了更多观众的需求。
那时每天的收音机里,报纸上都会公布各家影院放映的影片和时间。说道电影的票价,甲级电影院每场0.20元,学生场0.10元,上下集加倍,宽银幕(包括遮幅式)增收0.05元,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物价水平。在电视还没有普及的时代,热门电影简直一票难求。1977年末。《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公映时,笔者上小学三年级,记得当时排队购票的人从保定电影院(大慈阁正南位置)一直排到钟楼,排片计划从凌晨一直安排到深夜。
随着电影业的重新崛起,万达、天映等外来影院的不断入驻,本土影剧院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停业、拆迁、转行......我们的童年早已远去,曾经出于那个时代的辉煌也一去不复返!
电影从过去走来,向未来走去,电影院的发展也必将走向成熟,但无论怎样,它都已融入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配图:宋颖 王建
(王建摘自《保定工行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