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大坝
三门峡 叶建国
或许,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无以言表的浓厚的家乡情结。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一草一木都会让我们深深地眷恋,勾起我们无尽的思乡之情。
黄河自西向东流经三门峡全境,是三门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三门峡大坝则是三门峡一张响亮的名片。
(一)三门峡的由来
三门峡是黄河进入平原以前最后一段峡谷中最险要的一座山峡。这里地势险峻,水流湍急,两岸石壁陡峭,河中两座石岛把急流分为三股。相传大禹治水,用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河道中由鬼石和神石将河道分成三流,如同有三座门,“三门峡”的名称由此而来。
下面我们欣赏的是著名画家吴作人(1955—1956年)的油画作品《黄河三门峡中流砥柱》。非常感谢北京崔艳红大姐寄来的这张门票。让我们从画作里认识三门峡的原貌。
(二)伟人与三门峡水利工程
黄河三门峡大坝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东北部,是我国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
20世纪50年代的新中国,三门峡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全国各地的水利精英,为了把黄河的事情办好,齐奔三门峡,修建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这座新中国水利史上最值得纪念的大坝,这座当年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唯一的一个水利工程,于1957年4月13日开工,1961年建成。
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始终都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这里,留下来无数伟人的足迹。周恩来总理曾三次到工地现场。主持会议,研究工程建设问题。刘少奇、董必武、邓小平、李先念、彭真、陈云、陈毅、李富春、聂荣臻、彭德怀、邓颖超、罗荣桓、陶铸、郭沫若、习仲勋、万里、李鹏、胡启立等领导同志也都曾来此指导工作。董必武同志视察了三门峡大坝以后,曾欣然命笔《观三门峡枢纽工程》四章,并为建设者写下“功迈大禹”的题词。郭沫若视察后写道:“鬼斧神工天作险,人工民斧险为夷;三门峡上英雄汉,动地惊天大史诗。”1999年6月19日,江泽民总书记亲临三门峡大坝视察,对工程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怀。
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以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为目标的综合大型水利枢纽。40多年来,通过水库的调节,为黄河下游防洪防凌安全、沿黄河城市工业和农业用水、下游河道及河口地区生态平衡等,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水库调度、机组抗磨蚀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多泥沙河流水库如何长期保持有效库容、长期保持水库寿命,探索出了成功的方法。
(三)三门峡大坝风景区
三门峡大坝建成后,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6月库区蓄水时,黄河便在三门峡谷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湖泊,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从三门峡大坝至山西芮城大禹渡120公里间,碧波粼粼,一望无际,似天池银河。两岸青山绿树,绵延不断,山光水色,相映如画。春秋冬三季,野鸭成群,大雁结队,珍贵的白天鹅飞翔在蓝天碧水之间。形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而每年的6月至10月,大坝泄洪放水,怒涛翻卷,峡谷轰鸣,水花飞溅,彩虹凌空,蔚为壮观。站在三门峡大坝上可饱览“不尽黄河滚滚来”的雄伟气势。
(四)中流砥柱精神
从三门峡大坝向下方望去,一座虽然不大却像擎天柱似的石岛赫然映入我们的眼帘,它就是数千年来被世人传颂并被誉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象征的——中流砥柱石。相传这块石头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中流砥柱石作为黄河上的一大奇观,很多人为之赞叹不已。历史上无数的文人学士,曾为它吟诗作画,推崇备至。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也为它写下了一首长诗,其中有“禹凿锋批后,巍峨直至今。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顶住三门险,根连九曲深。柱天形突兀,逐浪素浮沉”的佳句。唐太宗李世民更以帝王之大气,这样写道:“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一九五八年春,周恩来总理视察大坝工地时,也曾指着 砥柱石风趣地说:“砥柱就这么大,冲刷了这么多年它还在那里。”正因为它如怒狮雄踞河心,成为船工们的指路灯,从未向惊涛巨浪低过头,所以人们称它是黄河精神的凝聚。
中流砥柱千年万载屹立于激流狂澜,自古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同时又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象征。三门峡是中流砥柱所在地,三门峡人更要发扬光大中流砥柱精神,让中流砥柱精神成为三门峡的鲜亮底色,以中流砥柱坚韧不拔的韧劲,鼓舞我们实现新时代的伟大梦想。
2002年6月8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黄河水利水电工程》邮票一套4枚,将我国黄河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成就展现于方寸之上。三门峡水利枢纽为其中第四枚。《三门峡水利枢纽》特种邮票是三门峡靓丽的城市名片。对于宣传三门峡,提高三门峡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以及经济的发展,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