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泉州(6)洛阳桥
叶永坤
泉州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洛阳镇的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交界处,原名万安桥,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1053—1059年)由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造。洛阳桥北起蔡襄路,上跨洛阳江水道,西至桥南路,现桥长731米,宽4.5米,桥墩45座。它是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洛阳桥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宋庆历年间(1041年至1048年),泉州人李宠在洛阳江修建浮桥,但常被风浪冲垮。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主持洛阳桥建桥工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时六年之久,终于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梁式大石桥。
洛阳桥在造桥时首创的“筏型基础”、“浮运架梁”和“养蛎固基”建造工艺,集中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代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造桥技术。著名桥梁建筑专家茅以升指出:洛阳桥是闻名中外的巨大石桥之一,其利用养牡蛎垒石固基的方法,是桥梁建筑史上聪明绝顶的壮举。
洛阳桥的建设,开启了宋元泉州持续3个世纪的造桥运动,推动了国家口岸水陆转运系统的建立与完善。洛阳桥与安平桥、顺济桥等共同连通了便捷的沿海交通干线,在泉州水陆复合运输网络的发展中具有开拓性的里程碑意义。作为地区普遍性造桥活动的典型代表,洛阳桥建成后极大地改善了泉州的水陆交通条件,扩大了泉州港的内陆腹地范围,是宋元时期泉州海洋贸易兴盛和交通设施高度发达的历史见证。
浙江临海票友徐彬老师
洛阳桥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江接海的重要桥梁,它与泉州城的兴起息息相关,与宋元时期泉州的繁荣互相呼应。洛阳桥的建造,实现了泉州港海上贸易商品的陆海联运,更充分、直观的反应了古泉州繁荣兴盛的海洋贸易活动和发达的交通建筑技术。它也是官方主导、全民合力建造大型交通设施的典范,体现了官方、僧侣等社会各界对泉州海洋商贸活动的极大推动和重要贡献,更奠定了泉州在宋元时期发展成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地位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