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知识学习笔记(四)壁画
常州 费怀仁
壁画,直接画在墙面上的画,是墙壁的艺术。壁画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远古人类洞壁刻划的岩画,汉代墓室的画像砖石是最原始的壁画了,到了魏晋时期以后随着绘画材料和工具的进步大多在墙壁上直接绘画,至唐宋时期壁画的绘制技术和内容已很成熟并达到了高峰。最早的壁画主要应用在历代皇家宫殿及墓室,随着宗教信仰的兴盛,壁画又广泛使用于石窟、佛道宗教寺庙的墙壁或天花板。我国至今保存着大量的古代壁画遗存,有的己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历史文明的见证。
曾经参观过诸如甘肃敦煌壁画、新疆克孜尔壁画、乾陵皇家古墓壁画、山西永乐宫壁画或北京法海寺壁画……的人们,是否有过这样的惊叹:古时手工绘制的壁画历经千百年不退色不掉落,古人们是怎么做到的?带着这个问题,这里简单地摘录了一些资料,先看看古代壁画的绘制方法:首先,大多使用的是天然矿物颜料,如朱砂、土红、雄黄、石绿、氯铜矿、石青、白垩、碳黑……等等,这些颜料经不同时代艺术家的配制和匠心改进,创造了具有不同特点的色彩之美,可以说是千变万化、绚丽多彩,且能长期不会变色。再一个,就是壁画墙面的处理,以泥土打底抹平墙壁,再涂以白垩,或沙土中掺入少量石灰,当抹平的墙壁七、八成干时,画师即着笔绘画,这时水墨及颜料立即被墙壁吸收,互相结合,干后凝成一体,非常坚固,敦煌莫高窟的魏晋壁画大部采用此法,这对于画师的水平发挥要求非常高。发展到了盛唐,画技提高,要求精细而复杂的壁画了,这时画师一手拿炭条,一拿持抹布,凭丰富的想象力,展开人物故事的布局,随画随改,完后再按炭条的轮廓正式落墨构线,再着色。有时大型壁画需多人同时参加绘制,则由画师预先定好色彩调子,相应部位都赋予颜色代号,方便画工们正确涂色。当然,还有许多的画法,如粉本刺孔;特殊工序技法,如贴金、泥金、沥粉、凹凸法等等,此处因篇幅有限从略。可见,古代的工匠在那个原始而又艰苦的年代,要创造出一幅壁画需付出多少时间和心血。
下图是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古墓中出土的砖壁画,这里的砖壁画虽经历了一千多年,色彩仍然鲜艳,多为一砖一画,风格独特,画技巧妙,内容丰富,数量众多,它填补了我国魏晋时期绘画史上的空白。
吉林集安高句丽王陵禹山贵族墓群封土石室壁画,年代在4世纪至7世纪上半叶。
位于陕西乾县的唐代乾陵懿德太子李重润墓,他是唐中宗李显的儿子。整个墓长有100余米,有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其所有墓壁均绘满壁画,可以说是初唐画坛具有代表性的绘画流派在墓葬壁画中留下的杰作,在唐代绘画真品不多见的今天,尤其显得重要。
永泰公主墓,是唐中宗李显的第7个女儿,名李仙蕙,与夫合葬墓。从墓道到墓室绘有丰富多彩的壁画,壁画以着华丽服装的仕女为主 展现了当时宫廷生活的情景。
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由乐尊和尚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历经了一千六百多年。窟内壁画,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历史之悠久,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石窟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壁画描绘了古代各民族,各阶级生产劳动场面,社会生活场景,建筑造型以及音乐舞蹈和宗教文化的画面。
新疆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开凿最早的石窟群,约在3世纪——九世纪。这里保存着许多精美的壁画,其特点是壁画不是画在涂白的泥壁上,而是直接画在墙壁上。既采用了有覆盖效果的矿物颜料,也使用了透明的颜料。着色方法不但有平涂的烘染,而且有水分在底壁上的晕散。这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湿画法”,也称凹凸画法,史学界认为,它是古龟兹国人的一种创造,是绚丽的石窟壁画园地里最鲜艳的一枝花朵。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永靖县,西晋初年(约公元3世纪)开凿在黄河北岸大寺沟的峭壁之上,正式建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炳灵寺石窟壁画现存约一千多平米分布在二百多处窟龛中,虽然数量不多,却反映了十六国时期西北地区人民的社会风貌、音乐舞蹈以及装饰艺术,这是炳灵寺壁画重要价值之所在。
北京法海寺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当时许多殿堂都画有光彩炳耀的壁画,现仅剩后院大雄宝殿内,壁画基本上用单线平涂法,用笔主要为铁线描,线条绵长而洒脱,沿用重色方法,大量使用描金和沥粉贴金,以及使用多层叠晕和烘染的手法,金碧辉煌,富丽华贵,是明代壁画中的精品。
(文:参考和摘录百度百科、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