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难忘的一次红色旅游(2)寻访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足跡
朱龙淮
2018年12月,我携夫人借到湖南醴陵参加全国第十九届旅游门券收藏展览之机,顺路专程寻访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足跡。
夫妻俩第一站来到江西铜鼓。1927年9月,毛泽东作为中共中央特派员,传达“八、七”会议精神,改组湖南省委,并任前敌委员会书记,亲临铜鼓,坐镇指挥秋收起义。我们驻足秋收起义阅兵广场,凝视纪念碑上的工农革命军战士的威武塑像,耳边仿佛又闻惊雷声动,鼓角争鸣。进入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旧址萧家祠,那油漆剝落的书桌,古老奇特的油灯和锈蚀的刀枪剑戟,引领我们走进一幕又一幕的历史记忆,就是在这间屋子的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的著名诗句。在纪念馆前有两座雕塑,左首是军旗雕塑,台基上有毛泽东题写的“旗号镰刀斧头”,右首是刀枪雕塑,台基上也有毛泽东题写的“军叫工农革命军”。在纪念馆内,我们听到讲解员绘声绘色地分部分讲述“军旗猎猎”、“沙洲阅兵”、“排埠思考”、"引兵井冈”、“星火爆原”,使我们了解到当年秋收起义的光辉历程,认识到秋收起义是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
夫妻俩第二站前往湖南浏阳与江西铜鼓交界处的排埠镇月形湾。这里是秋收起义纪念地,也称毛泽东化险福地。只见一座毛泽东全身铜像,基座上有邵华题写的“毛泽东同志",又见一座碑上刻着"公元1927年农历丁卬年,9月9日,农历八月十四日,毛泽东同志在铜鼓县月形湾机智化险”。相传1927年9月7日,毛泽东从安源出发,开赴铜鼓,9月9日,在湘赣边界被国民党团丁扣留,在押送团防局途中,毛泽东巧施”四块银圆”的妙计摆脱了团丁,机智地跳进路边的水沟里,借着沟边竹林灌木来遮盖,团丁搜索一阵,发现己进入冮西地界,只好悻悻离去。就此留下了毛泽东一生中"一脚踏二省,四圆定乾坤”的传奇经历。我们目睹了毛泽东藏身的那条水沟,不由想到,如果不是毛泽东机智逃脱敌人之手,中国革命历史将会改写,这个地方是毛泽东化险的福地,真乃共产党之福,中国之福,人民之福,我感慨万分,赋诗一首:“传播火种赣湘行,铜鼓形湾遇险情。二省毗连一脚踏,一着妙计四圆扔。乌云休想遮红日,白狗焉能困巨龙。化险为夷成福地,秋收起义战旗彤”。
夫妻俩第三站去了浏阳文家市。步入秋收起义纪念园,在秋收起义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的大型雕塑,台基上刻着毛泽东题写的“光辉起点“四个金色大字,还有一座红旗飘飘与手臂擎起枪枝和火炬的雕塑,雕塑背面也有毛泽东题写的“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八个醒目大字。秋收起义会师纪念馆呈大鹏展翅造型,馆内围绕“光辉起点”为主题,分为“高举旗帜,开辟新道路,创建新军队,苦难历程”四个部分,通过观看图片、文字介绍及革命文物,使我们了解到,1927年9月19日,秋收起义各支队伍在文家市会师。在会师旧址的红军标语廊上,一条条标语依稀可见,“工农兵团结起来实行暴动!”“中国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这是秋收起义前后,湘赣边界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的真实写照。我们参观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仁学校,就在这里,当年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前敌委员会,提出放弃攻打长沙,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发展。“文家市转兵”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燃起文家市的火种,不仅照亮了中国革命的新征程,而且还掀起了浏阳人民投身革命的新高潮。
夫妻俩第四站到达江西萍乡的安源。我们参观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1927年9月初,毛泽东第七次去安源,主持召开了著名的秋收起义军事会议,他对湘赣边界起义作出部署,庄严宣布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三个团,直插潇湘,进攻长沙。在纪念馆内,我们看到了文革时期轰动一时,家喻户晓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画面上毛泽东身穿长衫,左手握挙,右手挟着纸伞,目光如炬,步履铿锵地行走在山路上,身后山峦肃立,风雨欲来。观赏这幅著名经典油画,使我浮想联翩。在安源煤矿广场上,还矗立着一尊毛主席去安源的铜像,瞻仰栩栩如生的铜像,又使我肃然起敬。
夫妻俩历时三天的铜鼓、排埠、文家市、安源四地红色之旅,全面地寻访了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足跡。我们深刻领会到秋收起义创建了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打出了第一面军旗,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点燃了革命星星之火,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里程碑。我们更加认识到毛泽东无愧为杰出的统帅,伟大的领袖,他的丰功伟绩永载革命史册,他的光辉形象永驻人民心间。
(本文所配门票分别由吉林省收藏家协会旅游门券委员会秘书长张占芝与顾问房亚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