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难忘的一次红色旅游(6)英雄河畔忆峥嵘岁月
俞无畏
赤水河的湍流一如以往,蜿蜒曲迴从土城绕城而过。行驶在入城的山道上,虽然离古镇尚有一段距离,可是古镇的雄姿已清晰可见。
两年前暮春时节的一天,一群痴迷于笔墨丹青的男女,循当年红军四渡赤水的足迹,心怀对这座“因航运而兴,因红色之路而闻名”古镇的浓郁兴趣和探究念想,俏然列队进入了土城,一座浓缩了上下7000年鳛文化、十八帮文化和红色文化的黔西古镇。
穿行在青石板铺就的窄街里巷中,那些或悬虚构屋,临坎吊脚;或依附悬崖;或利用边角,加设坡顶;或因地就势,增建梭屋的五花八门的山地建筑形制构筑而成的深宅、大院、老屋、寺院、牌坊……灵活、艺术地构成了婀娜多姿的山地古镇独特的风貌。
夜暮下临街嘻戏的孩童,闲坐户外谈天说地的老者,飘散四野的酒味饭香,还有在色彩斑斓的灯影下显得愈发古朴静幽的宅第院落,竟然让大家忘却了这爿土地上曾发生过的,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里那次举世闻名的大事件。
矗立在赤水河与其支流黄金河交汇处火星山麓上方“渡口纪念碑”那高大的身姿,明确地告诉大家,这里正是当年红军一渡赤水时的渡口所在地。
87年前,土城战斗陷入僵持,其时红军面临前对重兵围堵,后临滔滔赤水的窘境。恋战与否,生死存亡。
从不按常理出牌的毛委员,善于扬长避短,出奇制胜,化险为夷,扭转乾坤。面对险境,他审时度势,当时土城战场的激战尚在进行,作为红军统帅的毛委员已经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一场难以为继的危险战斗,再战对红军极为不利,为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他因而果断地做出决定:立即撤出战斗,西渡赤水,甩掉追敌,挺进川南。
1935年1月28日,中革军委在土城召开紧急会议,果断命令红军主动撤出战斗,从土城浑溪口、蔡家沱和元厚西渡赤水河。土城镇上众百姓用自家的木船、门板、绳索等协助红军在浑溪口以两磴巨石为固定物,连夜架设好浮桥,使得红军于29日上午顺利渡过了赤水河,并从此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
今天古镇中那幢中西合壁的《四渡赤水纪念馆》里便留下了许多当年红军四渡赤水这一奇谋壮举的诸多历史记录。人们在参观之余能很好地体会和回味毛泽东军事指导艺术中这一得意之笔。
土城东北方向三公里的青杠坡村,那是红军四渡赤水的发韧地。
站在“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下,虽然昔日的硝烟已散尽,土城也恢复了它古朴宁静的样貌,但大家似乎仍能强烈地感受到过去岁月里曾发生的那场战斗的惨烈情景。
这场当年红军与川军展开的激战,是遵义会议后毛委员首次指挥红军进行的重要战斗。而党的两代领导核心(毛、邓)、共和国的三任主席(毛、刘、杨)、一任总理(周)、七大元帅(朱、刘、彭、聂、林、罗、叶)及数百名将军曾参加的这次战役,不敢说绝后也数空前了。听着介绍,看着这些数据,大家伙不禁连连咋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此役对工农红军的重要性,这可是对我们军队生死存亡的决定性一战啊!
青杠坡战役战况激烈,确切地说,是因红军情报工作的失误,错判了敌情和敌势,从而造成了红军陷入不利被动的战局之中,阵地多次易手。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情势下,红军伤亡达3000人之多。面对种种不利的局面,毛泽东等当机立断,给予川军重大杀伤后,指挥红军主动撤出战斗,随即改变行军路线,西渡赤水河。以灵活机动的运动战逐步摆脱了围追堵截之敌,迈出了由被动转为主动的第一步,青杠坡战斗为红军一渡赤水河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也给我军的战争史中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流连于土城的深街窄巷中,红色的印迹随处可见。热情讴歌卫勤工作者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的革命英雄气概,以及救死扶伤、服务军民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红军医院纪念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土城居住地陈列馆、“红军干部会议会址陈列馆”、“红军一渡赤水河渡口旧址”、“四渡赤水纪念馆”、“青杠坡战斗遗址”、“女红军纪念馆”……
小小的千年古镇,遍贴红色的标签,滿布红色的印迹。它们为土城增添了一份丰厚的革命历史遗产,留下了灿烂的长征文化和不朽的红军精神。土城被誉为长征路上的红宝石,地球红飘带上的明珠,它确实当之无愧!
一幅“土城全景图”又岂能讲完土城这历经千年的故事,久远的历史文化、浓郁的红色文化基因,是土城这座古镇的根脉和记忆。古镇红色建筑在优美的风景衬托下,犹如一幅动人的画卷,栩栩如生,随着动感的旋律向循迹而至的人们慢慢地呈现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