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事游痕:去湖南醴陵(28)
虽然组委会每人发了一套现用的醴陵各景点门票,但大家到了渌江书院还是舍不得用,坚持要再买门票入内。景点工作人员知道我们的来历后,既让我们进去参观,也不检票。广东和吉林券友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为善良的醴陵人民点赞!
渌江书院,位于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始建于宋淳熙二年(1175)。株洲所辖各县市历来有重教兴学传统,其中办学最长、影响最广的便是位于醴陵河西的渌江书院。渌江书院三面环山,面向渌水,占地近7000平方米。
渌江书院早年从东正街青云山下迁至西山,宋明皆为学宫,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正式命名渌江书院。李立三、程潜、陈明仁、左权等都曾在这里求学。2020年3月,被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第五批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宋代以前,现株洲全市各个县城还属于瘴疬卑湿、榛狉草莽的南蛮之地,先进的中原教化,跌跌撞撞地越过长江后,到达株洲市当时最繁华的醴陵县城时已成了强弩之末。自南宋始,醴陵一口气兴创了九所颇具规模的书院,即使在清初“不许别创书院”的文教控制政策之下,固执的醴陵人还是创建和重修了五所书院。其中,位居西山脚下的渌江书院因以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教学质量最高、培养出的人才最多,而成为湘东子弟求知究学的首选之所。
渌江书院设讲堂、内厅、斋堂和考棚。院前有千年古樟。古樟下刻有明王守仁在醴之诗:“老树千年惟鹤住,深潭百尺有龙蟠。僧居却在云深处,别作人间境界看。”右下方有洗心泉,清澈见底,水味甘甜,可消暑气。左前有宋名臣祠、靖兴寺,可通渌江书院。书院左侧有考棚一字排开,考棚前院有于右任书“宁太一纪念碑”。
光绪三十年(1904),改渌江书院为渌江高等小学堂,次年再改办为渌江中学(后改县立中学)。民国16年秋冬停办。17年,在中学原址办县立乡村师范,1950 年又改为县立中学。县立中学与湘东、遵道两所私立中学合并为醴陵一中后,原址曾办过医院或闲置。1981年,创办醴陵教师进修学校。1982年,政府拨款维修,我国著名醴籍书法家李铎为题门额:“渌江书院”。1986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醴陵烈士陵园始建于1951年,原址在城郊狮子坡黄牛不出栏,占地20亩。1985年撤县立市后,城市需要扩容,1986年烈士陵园搬迁至仙山公园北麓,1997年被列入湖南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列入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5年重塑了左权将军石像,2009年至2010年,醴陵市组织对烈士陵园的全面改建,拆除围墙、灵堂,新建牌坊式大门、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碑,改建了纪念广场并对基础设施进行升级。2011年,醴陵市政府再次划拨近20亩林地归陵园,陵园现收存400多名烈士骨灰,至2013年,将同迁移的部分散葬烈士墓重新单独安葬立碑。
左权将军纪念碑于1985年建成,矗立在醴陵烈士陵园中心位置最高处,邓小平亲笔题名碑铭,碑志为彭德怀生前所写。2005年3月15日,为纪念左权将军诞辰100周年,将左权将军原来石膏塑像更换成花岗岩塑像,像高5.5米,底座长宽高均为3.2米,左权塑像后是朱德、周恩来、贺龙、叶剑英、陆定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纪念左权的题词墙。题词墙两侧是烈士英名榜,记录着2000多名醴陵英烈的名字。左权将军纪念碑前,有一个可以容纳400人团体举行祭奠、纪念活动小广场
醴陵别看是座县级市,但风景如画,各类景点应有尽有,是旅游者,再准确点说是集门券旅游者的好去处。组委会选择这个地方开全国门券展览活动是英明的,在门券收藏发展史中留下浓重的一笔。
由于我们去渌江书院心切,其实应该先到仙山公园,再去烈士陵园,最后去书院,这样行走是比较合理的。离开这个景观群,在河边见到了一个牛的雕塑,这是我最喜欢的,拍张照片留下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