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票与站台票上的世界遗产在中国(2)
长 城
朱龙淮
198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仅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建历史可上朔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建进入了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
长城的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丶陕西、甘肃等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度达到2、1万千米。
现存长城文物体包括长城墙体、壕堑、界壕、单体建筑、关堡相关建筑等各种遗存总计4、3万余处。
长城的门票是由与长城有关的景区(景点)来发行,总共达几百种,如八达岭、居庸关、
司马台、黄崖关、山海关、娘子关丶平型关丶玉门关丶嘉峪关等。
长城的站台票有一套之中的二种,另有单独的二种,计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