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泉州(8)安平桥
福建泉州 叶永坤
安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交界的海湾上,因安海古称安平,故称【安平桥】。又因桥长五华里(2.5公里),民间俗称“五里桥”。安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跨海梁式大石桥,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
安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38年),建设的巨额经费由泉州的官方、宗教人士、商人及平民共同筹措,工期历时14年,于公元1152年竣工。
安平桥所处港湾淤泥沉积,建造者在造桥实践中开创性地使用了“睡木沉基”的方法,即将松木平排串列,分层交叉堆叠,然后垒压上大石条,随着石条的加高,重量不断增大,木排逐渐沉陷至海底的承重层,从而奠定了桥墩的稳固基础。
安平桥桥面全长2070米,宽3至3.8米,共361墩。桥面用 4至8条大石板铺架,石板长5至11米,宽0.6至1米,厚0.5至1米,重4至5吨,最大重约25吨。安平桥桥墩用花岗岩条石横直交错叠砌而成,有长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3种不同形式。单边船形一端成尖状,另一端为方形,设于较缓的港道地方;双边船形墩,两端均为尖状,便于排水,设在水流较急而较宽的主要港道。
为了架设重达数吨至二十几吨的桥面大石梁,工匠们巧妙的运用了“浮运架梁”的方法,即把大石梁横置于船上,让两端超出船身。涨潮时水涨船高,载着石梁的船舶缓缓驶入两个桥墩之间,石梁与桥墩对齐并固定。退潮时船身下降,解开绑扎石梁的麻绳,船身和石梁脱离后驶离。
安平桥上筑有憩亭,东端为水心亭,西端为海潮庵。中部的中亭周围保存历代修桥碑记,亭前伫立护桥将军,头戴盔,身着甲,手执宝剑,雕刻形象威武,系宋代石雕艺术精品。在三亭中间,还有2座雨亭;桥面两侧有石护栏,栏柱头雕刻狮子、蟾蜍等形象。桥两侧的水中筑有对称的方形石塔,还有圆塔。
安平桥的建造主事者利用建桥剩余资金在桥梁入口处建造了一座砖塔,名为“瑞光塔”。该塔高22米,塔身为五层六角空心楼阁式,石砌底基,顶压宝葫芦,外墙粉饰白灰,俗称“白塔”。白塔高耸醒目,曾是古代船舶出入港湾的航标,也是安海古镇文化教育兴旺发达的象征,自古就有“白塔点灯,金榜题名”的说法。
安平桥的建造,打通了由泉州南下漳州、潮州的通道,方便了商旅货运,促进了经济繁荣。安平桥的建成,即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元社会机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又反映了海洋贸易给泉州社会带来的经济繁荣和财富积累。它是宋元时期中国海洋贸易推动下泉州水陆转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泉州与其南部腹地联系通道上的陆运节点,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和东亚文化之都的重要载体之一。
1961年,安平桥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