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阳子说申道沪之(八)
沪上最后的渔村:金山嘴渔村
李金燕
“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以“国际化大都市”闻名世界的上海,简称“沪”——循渔具“滬”而来。缘其如此,这颗以港兴商,以商兴市的东方明珠,今天依旧浸融着千年“渔”色。
云烟缈缈、潮汐悠悠。上海的诸多渔村随历史风岚消散,唯金山嘴渔村却静卧东海之滨杭州湾畔,用淳朴的古韵明峰碰撞前卫的时尚元素,用本真的艺术情怀接洽闲适的小资情调,用澄明名澹境续弹上海最后一个渔村的音韵袅袅。
地处山阳镇最南端的金山嘴渔村,枕靠杭州湾北岸,凭栏相望金山三,是上海沿海成陆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渔业村落。
6000年前,长江南岸沙嘴儿自西北向东南伸展,逐渐形成上海地区最早的海岸线。杭州湾上游的来水为鱼儿提供了大量的饵料,同时又冲淡了东海之水,使其更适合近海鱼类生存。每逢春秋两季,大量鱼虾涌向杭州湾,形成庞大的渔场,直接催生了金山嘴渔业,“网”“沪”等捕捞渔具逐渐应用渔业,由此开启了世居渔人靠海吃海的历史纪元。乾隆16年(1751年),金山嘴成为渔港。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金山嘴海域重修海塘并立碑石,现已做镇馆之宝存渔具馆内。如今渔村海岸线基本稳定,西起金山区水务局海洋水民站,东至龙泉港出海闸,全长1500米。
据记载,清末民初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是渔村依靠渔业发展最兴旺的时期,然而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随着渔获量的急剧减少,“渔船搁沙滩,渔民上岸来”的情况频现,部分对大海恋恋不舍的渔民,或在坚持近海捕鱼的同时,开始经营养殖,渔获、加工等业务,或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沪松公路一侧开启了海鲜酒店,以致形成海鲜一条街,延续着他们难以割舍的海洋情怀。
被大海温柔环拥了千年的金山嘴渔村,处处可见静水流深的海渔文化元素。依托海洋生态环境和世代传承的海洋文化积淀,金山嘴渔村成为滨海之城的新亮点。
诠释渔民信仰的妈祖文化馆,展呈渔村生产生活发展史的渔具馆,白墙黑瓦观音兜的仿古老街,风格相异的渔家民宿,格调雅致的现代酒吧,邃重沉潜的古旧碑塔,写实朴素的渔家谚语,情趣盎然的渔民画长卷,自在营生的渔民,信步悠然的游客……由内而外地透着静谧与淳朴,闲时与包容。
在渔村有很多以海鲜为主的餐馆,价格还比较公道,在海边大堤的一侧,有一条海鲜街,卖的都是些海鲜干货,据说这里大部分是从芦潮港那边拿货的。
渔村墙上的文化都是以鱼为主,有诗有画。渔家民宿很多,约上三五好友去住上一宿,朝迎日出,暮看晚霞,在浪花涌来时奔跑跳跃,约一桌海鲜,再找一家茶室或是就在民宿,对着半朵悠莲,沏上一壶好茶,把农家的摆设或是道具挨个合个影,对着照片傻笑或是发个呆都是极好的。
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是清晨还是傍晚,在渔村总能有不一样的遇见,人往街边的老式彩色自行车边上一站就是一道特别的风景,“我在桥头等你”,等待你的会是什么呢?是一碗鲜美的黄鱼面还是加了很多小虾的油墩子呢?每一次来小渔村旅行,都会对着那些诗意的店名和广告语编小故事,这是对“网后渔生”的纪念,独有的美味佳肴的渔家记忆。
木山返棹可见,渔舟唱晚渐远。
草于2022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