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爱晚亭的风云
张汉明 文/图
爱晚亭位于岳麓书院后青枫峡的小山上,为一重檐八柱方亭。爱晚亭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岳麓书院山长罗典所建。原亭几经沧桑,清同治年间重修 。光绪、宣统时,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程颂万又有修葺,于亭中刻题记曰:“宣统三年秋,补葺爱晚亭,刻南轩、南园二先生诗,并征罗鸿胪故事,书‘放鹤’二字,以永嘉游。”南轩即南宋时岳麓书院山长张木式;南园为清代钱沣。他们的《青枫峡诗》和《九日岳麓山诗》均刻于亭内方石,题名“二南诗刻”。五十年代后,爱晚亭又两度重修,现亭额“爱晚亭”三字为毛泽东手书。
始建爱晚亭的罗典,是清代著名经学家,官至鸿胪寺少卿,人称罗鸿胪。他在书院执教二十七年,多次受到朝廷嘉奖。亭上有罗典撰的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据说此联上下联前一句经程颂万修改,罗原句为,“忽讶艳红榆”、“好将丛翠点”。亭前有溪涧,因涧旁多芳兰而名“兰涧”。涧中水流击石有声,人称“石濑”。亭四周枫树成林,秋时枫红如火,景色尤佳,故爱晚亭又名“红叶亭”、“ 爱枫亭”。爱晚亭之著名,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这个好名字。亭以名传,言不虚也。由“红叶”、“爱枫”改名“爱晚亭”,历来传说与诗人袁枚有关。
袁枚,字子才,为江南著名才子。有一年秋天来到长沙,许多人慕名前往拜会,独罗典不予理睬。他不赞赏袁枚提倡的“性灵说”和为文做诗的标新立异,对袁枚招收女弟子更是看不惯。为防袁枚来访,于书院牌楼贴“不为子路何由也,非是文公请退之”一联。子路姓仲名由,孔子门徒;韩愈字退之,谥文公。此联的确合乎罗典身份性情,可见与袁枚之为文为人大异其趣:意为你袁枚不似子路、韩愈一流人物,我罗典不想见你。两天后,袁枚见此联,摇头一笑,递上拜帖。罗典称病不见。袁枚走后,罗典叫人泼水冲洗院前台阶,说是清除异端邪气。袁枚独自游岳麓山,对各处胜景皆有吟咏。独“红叶亭”下只录杜牧绝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且将第三句抄脱“爱、晚”二字。罗典闻知此事,连云“惭愧,惭愧!”并亲笔题写“爱晚亭”新匾。此名沿袭至今 。
但“爱晚”亭名究由何人所改,或曰何人最先所题,这笔官司还有人在打。《中国文化知识精华》中说:真正的改名者应该是毕沅,而不是袁枚。罗典的《次石琢堂学使留题书院诗韵二首即以送别》诗后有一条自注:“山中红叶甚盛,山麓有亭,毕秋帆制军名曰‘爱晚’纪以诗。”据现有资料,知袁枚访问岳麓山是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十一月二十七日。红叶亭的修建是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晚于袁枚访问时间八年。这样说来,袁枚改亭名似不可能。毕沅字秋帆,当时任湖广总督。毕与罗有多年的交谊,常有诗唱和,也常到岳麓山爱晚亭一带游览。“爱晚”为毕所易也未可知。
传说与考证并不重要,就亭名本身而言,“爱晚亭”确实比“红叶亭”、“爱枫亭”更佳 。亭自秦汉时作为旅人停憩之所渐变为六朝以后作为雅人的游宴之所,亭名一事便至关重要。然好名难得。洪迈《容斋随笔》有云:“立亭榭名,最易蹈袭,既不可近俗,而务为奇涩亦非是。东坡见一客云近看《晋书》,问之曰:‘曾寻得好亭子名否?’盖谓其难也。秦楚材在宣城外并江作亭,目之曰‘知有’,用杜诗‘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消客愁’之句也。王仲衡在会稽,于后山筑亭,目之曰‘白凉’,亦用杜诗‘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日凉”之句,二者可谓甚新,然要为未当。”今“爱晚”一名,典出名句,又切亭之环境,不俗不涩;如前之“红叶”、“爱枫”则太直太俗,洪迈所举“知有”、“白凉”二亭名,虽新奇,却过于晦涩。好的亭名如“醉翁”、“陶然”之类,令人一见生喜,品之又有不尽之余韵 。或许因为“爱晚”亭名特佳,文人雅士所钟爱,就附会出袁枚或者毕秋帆改名的故事。而且这类故事古代所在多有,“马当神风助王勃”更富传奇色彩。亭以名传,名以人传,正是相得益彰。
近代以来,爱晚亭畔留下过不少伟人的足迹,毛泽东亲书亭名,也是其来有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林伯渠到此游历,面睹大好河山而慷慨高歌:
到处枫林压酒痕,十分景色赛天荪。
千山洒遍杜鹃血,一缕难招帝子魂。
欲把神州回锦锈,频将泪雨洗乾坤。
蓝成亦有关河感,愁看江南老树村。
毛泽东青年时期在长沙求学,常和挚友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等,在爱晚亭聚首读书, 锻炼身体,探求真理。他们从这里登山,有时分散在山中露宿,有时顶着大风雨作“风浴”、“雨浴”。从《沁园春•长沙》中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可以窥见毛泽东早年的游学生涯及其包举宇内、主宰沉浮的不凡抱负。可惜至今没有看到毛泽东题爱晚亭的诗句,倒是周世钊先生有《从毛主席游岳麓山至云麓宫》七律一首,记叙了 建国初期人们喜庆升平的心迹:
滚滚江声走白沙,飘飘旗影卷红霞。
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故国几年空兕虎,东风遍地绿桑麻。
南巡已见升平乐,何用书生颂物华。
周先生另有《踏莎行•秋日游爱晚亭》一首,时间为一九五四年,从内容看,当是前诗的姊妹篇:“碧涧鸣琴,红林供画,一山秋色多潇洒。为寻旧迹上芳亭,早接英姿忆黉舍。身在山中,心忧天下,凭栏熟计连朝夜。菜根为饭草作鞋,要将历史重头写。”其下阙显然是写毛泽东的故事。
爱晚亭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毁后,虽经修复,亦不复旧观,解放后一九五二年、一九六八年 两度修建。现亭为四根圆柱支撑,重檐四披,攒天尖顶,覆以绿色琉璃筒瓦,角如羽翼舒展,整个亭子造型美观,色彩鲜艳,点缀在青山翠谷之中。两条碧涧从幽壑中潺潺而来,注入亭前的池塘,涧中水流击石有声。张木式咏“石濑”诗云:“ 流泉自清泻,触石长短鸣,穷年竹根底,和我读书声。”
如今湖南大学、师范学院的学生常在此晨读,琮琮泉流,琅琅书声,交织成悦耳的晨光曲。亭前的池水清且涟漪,倒映着碧瓦红檐的亭子,更具“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的诗画情趣,使之成为岳麓山风景。